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导读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精准治疗领域,对特定驱动基因变异的深入理解是药物研发及治疗策略制定的基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作为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亚型,其治疗策略的演进深刻反映了从广谱抑制到高选择性靶向的精准化趋势。传统泛-ERBB抑制剂因其无法区分HER2与同家族的野生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导致在抑制肿瘤的同时可引发剂量限制性毒性,这一固有的机制缺陷成为该领域长期的治疗瓶颈之一。
新型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宗艾替尼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实现了对HER2的高选择性共价结合,在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同时,保留了EGFR野生型信号通路。其关键性临床研究Beamion LUNG-1的最新成果,已为这一独特机制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并荣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等顶级学术期刊,预示着HER2突变NSCLC的治疗即将迎来创新作用机制驱动下的新纪元。
锁定“变异引擎”HER2,宗艾替尼尽展独特机制优势
▷ HER2在ERBB家族中的核心地位与信号传导机制
HER2由位于17号染色体17q12区的HER2(ERBB2)基因编码,属于HER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该家族其他成员还包括HER1(EGFR)、HER3和HER41。HER家族受体通过形成配体诱导的二聚体而激活,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发现HER2的配体,但其可与其他家族成员形成异源二聚体,或通过自身过表达形成同源二聚体。二聚体的形成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1。此外,HER2过表达或与EGFR共同过表达可增强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下调并诱导侵袭性肿瘤生长1。因此,HER2异常激活能够驱动细胞增殖失控、凋亡抑制以及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1。
图1. NSCLC中HER2家族激活通路1
在NSCLC中,HER2基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2,且这三者间的重叠率较低1。其中,HER2基因突变最具挑战性,大多数发生在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或胞外配体结合域(ECD),尤以TKD的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A775_G776insYVMA最为常见,约占所有HER2突变的83%3。这类突变导致HER2受体持续活化,驱动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发展。以往的泛-ERBB抑制剂,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HER2,但因其同时作用于野生型EGFR,常引发剂量限制性毒性,如严重的腹泻和皮疹4,限制了其在HER2突变肿瘤中达到最佳治疗浓度,从而影响最终的临床治疗疗效。
▷ 宗艾替尼:精准靶向HER2,巧妙“放过”野生型EGFR
宗艾替尼是一种共价结合、口服、新型高选择性HER2-TKI,其核心优势在于其精巧分子设计所带来的靶点高选择性。从作用机制上看,宗艾替尼通过其分子结构中的丙烯酰胺基团与HER2激酶结构域内第805位半胱氨酸(Cys805)的关键巯基形成稳定且不可逆的共价键。这种结合方式能够强效、持久地“锁定”并抑制HER2的激酶活性,从而有效阻断其介导的下游MAPK和PI3K信号通路,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4。在体外激酶抑制试验中,1 μmol/L浓度下宗艾替尼仅对397种激酶中的HER2、HER4和BMX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另一个针对抑制率>50%的激酶,以及具有与HER2的C805同源的半胱氨酸激酶的测试,进一步证明了宗艾替尼对HER2的高选择性,是对EGFR的选择性>25倍(IC₅₀)(图2)4。
图2.宗艾替尼的高选择性HER2抑制活性4
图注:(左)宗艾替尼的激酶选择性概况:蛋白激酶的系统发育树,在体外激酶测定中,1μmol/L时节点的大小和颜色显示抑制作用。图中报告的激酶测定作为单次测量进行;(右)生化激酶测定中一组指定激酶的宗艾替尼IC50值,n=1。
在临床前体外模型中,宗艾替尼已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它能够高效抑制多种HER2依赖的人类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包括表达NRG1融合蛋白、HER2YVMA及其他突变体,以及高表达野生型HER2的细胞系。在携带HER2突变体驱动的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模型中, 宗艾替尼同样展示出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和肿瘤退缩效应4。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包括EGFR-TKI和泛HER-TKIs的70余种TKIs的对比中,宗艾替尼同样显示了对于HER2YVMA的高选择性,并保留了EGFR野生型的活性4。这种精准的分子选择性使得宗艾替尼能够在精准抑制HER2异常信号的同时,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因抑制野生型EGFR而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一机制优势为宗艾替尼在临床研究中所体现的“疗效与安全性兼顾”的特性体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 宗艾替尼作用机制示意图5
临床研究数据更新,夯实宗艾替尼疗效与安全性兼顾的治疗特性
▷ Beamion LUNG-1研究,铸就卓越疗效与安全性
Ia/Ib期Beamion LUNG-1研究系统评估了宗艾替尼在HER2突变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的理念,通过不同队列针对性地探索了宗艾替尼在不同HER2突变亚型和既往治疗状态下的临床价值。
在队列1中,75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HER2-TKD突变NSCLC患者接受了120mg每日一次的宗艾替尼治疗6。结果显示,由盲态独立中心审评(BICR)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1%,其中7%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 。疾病控制率(DCR)同样出色,达到了96% 。尤为重要的是宗艾替尼带来的肿瘤缓解持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14.1个月(95% CI, 6.9-NE),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亦达到了12.4个月(95% CI: 8.2-NE)(图3)6。在数据截止时,仍有40%的缓解者在持续治疗中,这充分证明了宗艾替尼能够带来深度且持久的临床获益 。此外,宗艾替尼在控制脑转移方面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在基线伴有脑转移的患者亚组中,全身ORR达到64%,与总体人群表现一致 。在27例符合RANO-BM标准评估的患者中,颅内ORR达到了41%,证实其优异的颅内肿瘤缓解能力6。
图4. Beamion LUNG-1研究队列1患者疗效评价6
在安全性方面,宗艾替尼在所有治疗队列中均表现出可控且良好的耐受性。在队列1中,≥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17%,因不良事件导致的治疗中断率(3%)和剂量调整率(7%)均处于较低水平 ;得益于其高选择性,EGFR相关的腹泻和皮疹多为1-2级,易于临床管理。在队列3中,≥3级的TRAE发生率为25%。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已报告数据的队列中,均未发生药物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凸显了宗艾替尼在安全性方面的独特优势6。
结语
宗艾替尼作为口服、新型高选择性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分子机制设计代表了精准医疗在NSCLC靶向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其通过高选择性抑制HER2、同时保留EGFR野生型信号通路的独特作用机制,在“强效”与“安全”之间实现了理想的平衡。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性治疗”认定的获得、CSCO指南的纳入以及NEJM等顶级学术平台的认可,宗艾替尼在革新HER2突变NSCLC治疗格局的征程中持续前进。正在开展的Ⅲ期Beamion LUNG-2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其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有望为HER2突变NSCLC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在精准医学的时代背景下,宗艾替尼的成功不仅代表了HER2突变NSCLC治疗的重大进步,更为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深入理解肿瘤分子机制,精准设计药物分子结构,可以实现疗效与安全性平衡,最终让患者真正受益于科学进步的成果。
周清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职业发展与奖学金委员会委员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和克服耐药策略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
科研论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81.1), Nature Medicine(IF=58.7), Annals of Oncology(IF=56.7) , Cancer Cell(IF=48.8), Lancet Oncology(IF=41.6) an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2.1)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1.1分,影响因子>40分总共8篇,影响因子>20分总共14篇,总影响因子810.4分。
科研获奖: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和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译译著一部,参加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广东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参考文献:
1. Zeng J, Ma W, Young RB, Li T. Targeting HER2 genomic alteration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1;1(2):58-73. DOI: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1.04.001.
2. Ferrari G, Del Rio B, Novello S, Passiglia F. HER2-Alter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Journey from Current Approaches to Emerging Strategies. Cancers (Basel) 2024;16(11) (In eng). DOI: 10.3390/cancers16112018.
3. Riudavets M, Sullivan I, Abdayem P, Planchard D. Targeting HER2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a glimpse of hope? An updated review o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NSCLC harbouring HER2 alterations. ESMO Open 2021;6(5):100260. (In eng). DOI: 10.1016/j.esmoop.2021.100260.
4. Wilding B, Woelflingseder L, Baum A, et al. Zongertinib (BI 1810631), an Irreversible HER2 TKI, Spares EGFR Signaling and Improves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reclinical Models and Patients with HER2-Driven Cancers. Cancer Discov 2025;15(1):119-138. (In eng). DOI: 10.1158/2159-8290.Cd-24-0306.
审批号:SC-CN-17929
有效期至:8/12/2026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