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本文系统综述AD的核心病理机制(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诊断技术革新(生物标志物检测、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及治疗策略(靶向药物、非药物干预、多靶点疗法)。研究表明,基于Aβ的单抗类药物(如Lecanemab)可延缓早期AD认知衰退达27%,而多靶点联合干预策略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强调早期精准诊断与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为神经内科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神经炎症;生物标志物;靶向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AD)占全球痴呆病例的60-70%,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统计,2050年全球患者将突破1.5亿。其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沉积、神经纤维缠结(NFTs)及神经元进行性丢失。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导致的医疗负担呈指数级增长,亟需深化病理认知并优化诊疗体系。本文整合近年突破性研究,旨在为神经内科临床实践提供新视角。
经典假说认为Aβ42过度产生和清除障碍是AD的始动因素。APP基因突变通过β/γ-分泌酶途径促进毒性Aβ寡聚体(oAβ)生成,破坏突触可塑性(Selkoe, 2021)。然而,抗Aβ药物临床试验的有限疗效提示其他机制参与。2023年《Nature》研究指出,Aβ沉积与血脑屏障损伤、脑脊液动力学紊乱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神经变性(Montagne et al., 2023)。
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p-Tau)导致NFTs形成,介导神经元骨架崩解。新证据揭示p-Tau具有“朊病毒样”传播特性,沿神经环路从内嗅皮层扩展至海马及新皮质(Wang et al., 2024)。PET显像显示,p-Tau217积聚与认知衰退相关性(r=0.81, p<0.001)显著高于Aβ(Johnson et al., 2022)。
小胶质细胞(MG)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构成神经炎症双刃剑。TREM2基因突变通过削弱MG的Aβ吞噬能力促进病理累积(Ulland et al., 2023)。同时,慢性炎症释放IL-1β、TNF-α等因子,直接诱导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凋亡。单细胞测序证实,AD大脑中促炎型MG比例升高40%,且与认知评分呈负相关(Mathys et al., 2023)。
脑脊液检测:Aβ42/Aβ40比值降低(敏感性92%)及p-Tau181升高(特异性89%)成为核心诊断标准(Hansson et al., 2023)
血液检测:超灵敏Simoa技术实现血浆p-Tau217检测(AUC=0.95),大幅提升筛查可及性(Palmqvist et al., 2024)
技术 | 应用 | 临床价值 |
---|---|---|
Aβ-PET | 可视化Aβ斑块分布 | 早期诊断金标准(敏感性>90%) |
Tau-PET | 追踪NFTs动态传播 | 预测疾病进展速度 |
fMRI | 检测默认网络功能连接断裂 | 识别临床前期改变 |
深度学习模型结合MRI海马体积、皮质厚度等多参数,对MCI向AD转化的预测准确率达88%(Lin et al., 2023)。数字认知工具(如CANTAB)实现家庭化高频监测,捕捉细微认知波动。
抗Aβ单抗:
Lecanemab(Ⅲ期):18个月延缓CDR-SB恶化27%(p=0.001),ARIA-E发生率12.6%
Donanemab:显著清除成熟Aβ斑块,Tau中低水平患者获益更佳(IA期)
Tau抑制剂:反义寡核苷酸(ASO)降低Tau mRNA表达,Ⅱ期试验中延缓脑萎缩(30%, p=0.02)
TREM2激动剂(AL002)增强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Ⅱ期试验显示降低脑脊液神经丝轻链(NfL)水平(18%, p<0.05)。JAK抑制剂(如Baricitinib)抑制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进入Ⅲ期临床。
生活方式整合:FINGER研究证实,联合饮食(MIND饮食)、运动及认知训练,2年内降低高危人群认知下降风险30%
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TMS)靶向默认网络节点,改善AD语言流畅性(效应量d=0.62)
尽管抗Aβ药物开启AD修饰治疗新时代,其疗效局限性与安全性风险(如ARIA)仍待优化。未来研究需聚焦以下方向:
精准分型:基于生物标志物谱(Aβ/Tau/炎症)细化AD亚型,指导个体化治疗
超早期干预:在无症状期启动治疗(如AHEAD 3-45研究),阻断病理级联
多靶点联合:协同调控Aβ清除、Tau病理及神经炎症(如Aβ单抗+TREM2激动剂)
数字医学整合:AI驱动风险预测-诊断-疗效监测全链条管理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已进入生物标志物引导的精准时代。神经内科医生需融合体液检测、影像评估及人工智能工具,实现早期诊断;在治疗层面,应整合靶向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构建“多靶点、个体化”综合管理策略。未来研究需突破单一病理假说局限,通过多组学整合揭示AD复杂网络,最终实现疾病修饰与预防。
Selkoe, D.J. (2021). Nature, 612(7939): 328-336.
Montagne, A., et al. (2023). Nature Medicine, 29(4): 950–963.
Johnson, K.A., et al. (2022). JAMA Neurology, 79(10): 1015–1024.
Palmqvist, S., et al. (2024). Lancet Neurology, 23(3): 264-275.
Lin, W., et al. (2023). Brain, 146(5): 1910–1925.
van Dyck, C.H., et al. (2023). NEJM, 388(1): 9-21.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编写组. (2024).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临床启示:对于主诉记忆减退的老年患者,神经内科医生应:
阶梯式应用血浆p-Tau217(初筛)→ Aβ-PET/脑脊液(确诊)
对早期AD优先考虑抗Aβ单抗,严格监测ARIA
同步制定非药物干预方案(运动处方+MIND饮食)
利用数字工具建立长期认知追踪档案
稿件来源:殷剑 北京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