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在COVID-19大流行前后的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数
发表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IF(2022):7.1]
通讯作者:曹彬教授 周脉耕教授
第一作者:范国辉
主要作者单位:国家医学呼吸中心 中日医院
首次全面描绘了2013-2021年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疾病负担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措施,降低疾病负担,保障人群健康,促进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于2023年11月20日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影响因子7.1)在线发表,所使用的CAP死因数据来源于国家死因监测系统(NMSS),该系统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报告平台,收集医院内和医院外发生的死亡病例,覆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5个县(区)的城市,超过3亿居民,约占中国人口的24%。各疾病监测点和各省的人口数据每年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取和更新,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年龄标准化。新冠管控的NPI数据源自开放数据库,包括控制和关闭(C1-C8)、经济措施(E1-E4)、卫生系统(H1- h7)和其他措施(H1)。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来确定CAP死亡病例,并对漏报率(URR)进行估计。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法和中断时间序列法分别估算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和死亡率下降。
研究发现,2013年CAP死亡率为每10万人12.61人,2019年为12.62人,2021年为9.02人。男性因CAP导致的估计死亡人数、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YLL年龄标准化率高于女性。死亡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肺炎的主要病因类型为不明原因肺炎,其次是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中国各省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YLL率存在差异,西部地区的死亡率和YLL最高,其次是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NPI的实施与CAP死亡率下降相关(每月每10万人减少0.34人)。简言之,本研究首次展示了2013 - 2019年CAP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YLL的下降趋势,并发现其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大幅下降,特别是病毒性肺炎。各省和性别之间的下降有所不同,老年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该研究同时发现,大多数导致死亡的CAP没有明确的病因,然而在病原明确的CAP中,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高居前2位。在降低CAP死亡率方面,NPI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CAP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在中国,CAP的发病率估计高达每1000人年7.13例,2016年CAP发作数估计超过950万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AP的发病人数量和死亡人数将迅速增加,加重我国的CAP疾病负担。因此,了解CAP的死亡率和生命损失年数(Years of life lost, YLL)对促进卫生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新冠大流行和NPIs的推广,使得CAP的疾病负担变化呈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我国CAP导致的死亡率和YLLs的时间和地域变化,探讨与新冠相关的变化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亟需相关研究对我国CAP的疾病负担进行探索。
该项研究首次全面描绘了新冠流行前(2013-2019年)和流行中(2020-2021年)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疾病负担时间、地域变化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CAP死亡率变化的影响,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措施,进一步降低肺炎的疾病负担,进而保障人群整体和长远健康、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曹彬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PCCM)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基石研究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ISIRV)抗病毒小组(AVG))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编。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其中N Engl J Med 4篇、Lancet主刊6篇,Lancet子刊7篇),他引3.8万余次,5篇论著居领域内ESI高被引论文前1‰;4项成果写入WHO、NIH指南;主持或执笔制订指南规范7部;主编专著6部。
范国辉
中日友好医院研究项目及数据管理部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为群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曾作为全国首支援鄂医疗队成员于2020年初援助武汉抗击新冠科研攻关。参与包括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大项目在内的呼吸领域国家及国际重要研究项目多项,参与撰写慢性呼吸疾病流行状况与疾病负担白皮书,为我国呼吸疾病整体防控方略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要研究领域为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流行病学。以一作或并列一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Thrombolysis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新冠、流感、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论文13篇,参与发表多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担任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下属的临床研究质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青年编委。曾获得中日友好医院优秀科研人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学科带头人曹彬教授(杰青/长江学者)的带领下,本团队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呼吸病临床一线救治和科学研究,建立了呼吸感染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队伍,拥有多名优秀中青年呼吸病学临床和研究骨干。其中,呼吸感染方向临床医生9人,专职基础研究人员5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研究人员2人,在读硕博研究生30余人。
近10年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Lancet、NEJM论著10篇);4项成果写入WHO、NIH指南;学科带头人曹彬教授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021年《柳叶刀-传染病》杂志评价学科带头人曹彬教授为“呼吸感染领域国内和国际领导者”。2021年,团队获得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创新团队”;2022年, 学科带头人曹彬教授作为国内唯一的临床医生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培养北京科技新星2人,院级菁英人才14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4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