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别有用心地发明疾病 居心叵测地颠覆医疗

2021-01-05作者:wy资讯
资讯原创

撰写 |  游苏宁

我们都知道,生命本身就像是一种保证致死、经由性爱传播的疾病。人可以尽情享受它,并需要在各种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这期间所产生的不正常,如果硬要当作不健康,总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今网络削弱了医生的力量,增加了患者的知识。人们对健康的思考方式普遍不正常,是源于媒体不断对我们的健康发出危险信号。德国科学记者耶尔格·布勒希在《疾病发明者》一书中,揭示出有人通过别有用心地发明和贩卖疾病来颠覆我们的认知。作者长期深耕医疗产业,独辟蹊径地看待医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来批判医学,令人脑洞大开。他认为在医学快速企业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时代,医疗健康领域中部分以牟利为目标的行为丧失了医者的初衷,歪曲了医学的真义。他们把正常的生命过程扭曲成为医学问题,把生命“医疗化”了。如今生命医疗化的过程进展如何,究竟会对我们的社会、医疗体系以及每个人产生何重大的影响,鲜有人提及。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研究结果剖析了各种别有用心贩卖健康的规则,指出发明疾病的严重后果是让人们误以为健康是可以出售的商品。生命中的过程和困难,例如出生、老化、挫折、倦怠、寂寞等将会被医疗化得越来越严重。医学不但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反倒只会毁掉人们正视疼痛、疾病甚至死亡的能力。由于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这本问世近20年始终畅销不衰之书也难免存在白璧微瑕。但这本足以颠覆人们对医学认知的佳作毕竟瑕不掩瑜,值得有识之士带着评判的眼光去汲取书中的精华。

01

贩卖疾病的各种伎俩

伏尔泰言:医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不断玩弄病患,直到病痛自然痊愈为止。如今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现代医学告诉大家,大自然不断带给人类新的疾病,只有医生才治得好。然而,诊断和疾病不是自然法则,它们的基础是由利益双方达成的协议。药厂和相关利益团体为了提高医疗产业的收入,发明出多种疾病,使得疾病成为工业化产品。英国医生希登汉认为,疾病像动植物一样,等着被发现和命名。换言之,不论有没有人观察,疾病本就存在于自然中,等候医生去发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疾病常常是人为编造出来的;某些疾病是由自称专家的人发明的,他们的行为正在吞噬自己的良知。《英国医学杂志》的报道一针见血:要找出新疾病和新疗法很容易,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相对于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贩卖疾病也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贩卖疾病者眼中,所谓健康人,是还没有接受检查或没经过彻底检查的人。


回首往事,疾病的概念是多么武断,同性恋的例子就是如此。曾几何时,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喜爱同性的倾向是需要治疗的病态。直到1974年,美国精神疾病学会不再视同性恋为疾病后,上百万患者就在一夜之间“痊愈”。尽管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健康和生病的界限,但医学还是应该顺应自然,如将经定义为疾病,过度使用合成激素,都是违反自然的医疗措施。作者言简意赅地归纳出贩卖疾病的5种伎俩: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把个人及社交问题看作不健康,把致病风险当成疾病,把罕见症状当作流行病,把轻微症状当成重病前兆。因此,女性综合征、勃起功能障碍、基因疾病、网瘾等都遵循着颠覆医疗的规律。如今所吹嘘的新的疾病威胁或传奇疗法,很多是建立在所谓的现代医学进步上,其中最成功的当属精神医学领域,美国精神疾病的种类在近半个世纪已经从26种增加到395种。其实人体的不适和讨厌的感觉都可能是创造力、奇迹和进步的萌芽,若继续试图借用精神药物创造程序化、永远正常运转的人类,将有剥夺人类各种发展之危险。


02

别有用心地发明疾病


我们知道,人出生后的第17天血管就已经开始硬化。所以,在生命过程中人体逐步丧失健康是必经之路。赫胥黎曾指出:医学已进步到再没有健康人的地步。先哲认为,追求获利是发明疾病的动力。医疗产业为了维持早年的飞跃发展,必须加快用医药摧残健康之人。他们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艺术,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逐步扩大药品的适用范围,为自家产品开拓新市场。在西方国家诊断疾病的行为已经膨胀到怪诞的地步,在现代人身上找出的传染病、综合征、失调症大约4万种。在贩卖疾病的当下,医学界似乎真存在“有病就有药,有药才有病”的现象。如今许多药品与实验都已经超出医疗的需求,完全没有考虑患者的需要。药品广告很少涉及重症,目标通常锁定在介于生病与健康之间的灰色地带。疾病发明者口中的坏消息,正是媒体的好消息,医药记者谋生的工具是挑起民众的疾病妄想和不断发出疾病警告。网络是制药企业更积极接触病人的理想媒介,媒体已经变成制药行业最重要的工具。卫生教育信息实际上已经被疾病发明者全面垄断并充分利用,德国媒体上的医药专题文章中七到八成为公关的杰作。


疾病成为工业化产品实属相当不幸,诊断疾病原来是医生的职责,却让药商与利益集团逐渐介入,合力扭曲正常生命,创造模糊的医学问题,从而通过发明疾病让生命“医疗化”。若有药物针对某一特征发展出来,该特征就有可能被视为疾病,或被当成需要治疗和改变的东西。有些药物的临床疗效甚微,由于广告的大肆宣传,通过造成许多人恐慌来促销药品。作者认为我们一直忽略疾病发明者的原因有二:第一,药厂和医生不厌其烦地宣称,是人们自己前来求诊的。这是拙劣的借口,因为追求健康固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却被利益团体不断扩大,成为他们达成自私目的之工具。第二,利益团体总是在暗处活动,外界一直无法全面了解他们。作者通过对艰涩难懂的事实和研究资料进行仔细梳理来探究真相,书中阐述的观点都源于专业期刊中医生自己的看法。作者通过整理发明疾病的种种伎俩,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写成有助于读者通盘了解真相的书,从而揭露他们的真面目。

03

乱世之中的济世良方


作者指出,医学是科学及艺术,有多元的融合观念,宏观广阔的视野,才适合为人类解决健康问题。医学入侵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在西方国家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医学的胜利导致3个荒谬的后果:医疗保险体系支出不断暴涨,健康却没有相应增值;医生们的幻想破灭,后悔行医的人数急剧升高;人们没有过得更好,觉得自己生病的人反而逐渐增加。在真实存在于感知的世界里,较少接触医药的人反而活得更好。药厂之间的竞争是商业行为,但医生应该秉持科学和公正。确实有些医学专家为帮助制药公司获利,随时准备出卖自己的专业鉴定能力。但作为学者,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应该成为为虎作伥的帮凶,应与包装式的医疗划清界限,不能成为拿人钱财看人脸色的“穿白袍的黑心人”。作者坦言:我绝不是反对制药产业,也不是想反对现代医学。我会去打流感疫苗,也会去做防癌筛查,因为我还想健康地活着享受人生。医学是良心事业,尽心竭力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是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天职。要尽力防范借用专业能力创造疾病、滋生混淆、产生商机的行为,避免成为别人获利的工具,从而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文明中恪守初心,不迷失自己。


作者认为,医学已经发展到让人难以知道自己是否健康的地步,而战胜贩卖疾病者的良方就是沉着冷静、兼听则明。社会和医学之间的契约需要新的基础,应通过每位医生的贡献,再造良好的医患互信。有鉴于此,一大批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正在反抗制药企业及其利益同盟者所推动的生命医疗化。这群具有批判意识的医学人士痛恨把医疗场所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贩卖疾病的场所,已经形成的良策包括:设立独立的公益监督组织,以监督和控制故意施加于普通民众的医疗化;设立行业专项基金进行精确的临床研究,避免药厂以只言片语或论证薄弱的研究结果误导大众;要求医生常规接受非制药企业策划的继续教育;将制药企业与医生之间的所有财务关系公开透明;好的医学知其进退,能戒慎恐惧,不让每个生命领域和生命阶段成为医学介入的对象。医生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只需牢记一条医事美德:别打扰健康的人。掩卷遐思,针对现状,本书的确发挥了醍醐灌顶的效应,让医生有机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如果我们要想避免成为利益的牺牲品,还是要靠知识来武装自己。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