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据报道,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 - 5)/1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 - 10)/1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 - 5.0%。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通常将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称为PHN。
虽然并非所有的带状疱疹患者都会出现 ZAP 或者 PHN,但一旦出现PHN,其病程可持续数月至终生,常伴焦虑、抑郁、中重度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和体重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致自杀倾向。因此对于带状疱疹的早期规范用药和长期治疗并减少PHN的发生非常重要。
及时进行针对性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皮损及时愈合,且可能缩短ZAP持续时间。而疼痛药物的选择应该基于不同时期的疼痛性质:急性期疼痛属于伤害感受性疼痛,部分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PHN 属于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各期选药有不同。对于严重疼痛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尝试神经阻滞、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电刺激等微创介入治疗。
不同时期的药物治疗方案如下:
发病时间不足一个月 | 1.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口服:800 mg/次,每日5次;静脉滴注 :5-10 mg/kg每8小时1次。伐昔洛韦:口服:1000mg/次,每日3次。泛昔洛韦:口服:250-500 mg/次,每日3次。 溴呋定口服:125 mg/d每日1次。 (以上疗程均为7-10 d) 膦甲酸钠:静脉滴注:每次40 mg/kg每8 h 1次(仅被推荐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免疫功能损害患者)。 2.镇痛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0.5g/次,4-6小时可重复一次,最大剂量为2g/日。 布洛芬:400-600 mg/次,每日2-3次; 塞来昔布:100-200 mg/次,每日1-2次。 (2)离子通道阻滞剂(PHN的主要治疗药物) 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加巴喷丁:起始剂量300 mg/d,逐渐增加至最适剂量,常用有效剂量为900-1800 mg/d; 普瑞巴林:起始剂量为150 mg/d,可在1周内增加至300 mg/d,最大剂量600 mg/d;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5%利多卡因贴剂。 (3)三环类抗抑郁药(一线药物) 如阿米替林:起始剂量为12.5-25mg/次,首剂睡前服,可逐增剂量,最大剂量为150mg/d。 (4)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文拉法辛口服150 - 225 mg Qd;度洛西汀30-60mg/次,每日1次或2次。 (5)阿片类药物(二线治疗药物) 如吗啡、羟考酮; 曲马多:每次 25-50 mg、每日1-2 次,每日最大量400mg。 3. 神经营养药物 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维生素C、谷维素、辅酶A等。 4.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初始量30-40mg/d 口服,逐渐减量,疗程1-2周。 |
发病时间超过一个月 | 1.镇痛药物 (1)离子通道阻滞剂 (2)三环类抗抑郁药 (3)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4)阿片类药物 2.神经营养药物
(相关药物及用法同上) |
1.抗病毒治疗时机:
建议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出现疱疹48-72 h之内)接受足疗程抗病毒治疗。对于伴中重度疼痛或严重皮疹、有新水疱出现、泛发性皮疹及合并带状疱疹眼炎、耳炎等特殊类型带状疱疹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皮疹出现已超过72 h,仍应进行系统抗病毒治疗。
2.疼痛药物的选择:
(1)轻中度疼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曲马多;中重度疼痛可使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等;
(2)非甾体类消炎药包括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疱疹引起皮肤剧烈的炎性反应所导致的感受性疼痛,但需要注意用药的病程,在皮肤疱疹消退之后就需要调整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使用方案,PHN期不推荐使用。
(3)PHN 的一线药物包括离子通道调节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为二线药物。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急性期疼痛,但其预防PHN的作用尚无定论,必须在系统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仅限于治疗Ramsay Hunt 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二)其他治疗
微创介入 | 其它治疗 | |
1.神经阻滞 1)局部神经阻滞 2)肋间神经阻滞 3)椎旁神经阻滞 4)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5)硬膜外腔阻滞 6)颅神经主干或周围支阻滞 | 2.神经调控 1)神经射频 2)鞘内药物输注 3)电刺激治疗 | 1.中医中药 2.物理康复 3.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 |
(三)带状疱疹的预防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已上市疫苗的临床试验是针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的,尚无针对50岁以下的人群进行临床试验。
作者:李惠芳
来源:岭南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