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长期以来,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近期,《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了一份关于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更名的立场声明。
为避免与“糖尿病”相混淆,国际内分泌、肾脏学和儿科学会专家组建议将DI更名为精氨酸加压素缺乏症(arginine vasopressin deficiency,AVP-D)和精氨酸加压素抵抗症(arginine vasopressin resistance,AVP-R)。中枢性病因称为AVP-D,肾源性病因则称为AVP-R。
这一建议已得到美国内分泌学会、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澳大利亚内分泌学会、巴西内分泌学会、日本内分泌学会等组织的认可。
首先,尿崩症和糖尿病的英文名称都含有“diabetes”,容易造成混淆。
对于部分患者和医护人员,尤其是非内分泌专科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尿崩症”和“糖尿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
临床实践中曾多次发生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并未接受去氨加压素治疗,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其次,尿崩症患者强烈支持改名。
最近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85%的尿崩症患者更倾向于支持改名,以避免因对该疾病了解不足而导致与糖尿病混淆。87%的患者认为这种混淆影响了他们的病情管理,例如住院期间被要求反复测量血糖或接受糖尿病治疗药物。
最后,专家组认为医学疾病的名称应尽可能反映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
对于尿崩症,目前已明确由精氨酸加压素(AVP)激素分泌不足和/或终末器官作用不佳引起,因此,将“尿崩症”更名为“AVP-D”和“AVP-R”更具指向性:AVP-D为中枢性病因,AVP-R可明确为肾源性病因。
声明最后指出,此次更名既是为了科学的准确性,也是为了尿崩症患者共同的利益和安全,未来需要同道们积极践行!
中国医学论坛报夏天编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