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陈荣昌教授:新形势、新的学科格局下, 不断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

2018-03-23作者:壹生综合学院热点
学科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危重症医学的进步,呼吸病学也从传统呼吸内科朝着“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格局发展。从基础病的规范化诊治到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从简单的呼吸支持和呼吸衰竭的救治,到多学科交融的多器官功能维护与生命支持。与此同时,医院、政府和社会对医院学科和人才建设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对学科和人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四届呼吸危重症论坛大会主席陈荣昌教授,请他畅谈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设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发展与建设,有其内在的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由来。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室(ICU)。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本上是在少数医院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机进行,多数医院不能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进行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治疗。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比较简单的ICU,引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也有医院的外科系统建立重大手术后的病人监控和照护体系(外科ICU)。随后,全国各地领先的医疗机构开始逐步完善ICU的建设,以更好救治呼吸衰竭或管理术后的重症患者或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可以说,不同学科都有危重症的病例,应对临床需求,必须发展相应的危重症救治的应对体系。由于呼吸学科是危重症病例(包括呼吸衰竭)来源较多的学科,而且在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支持也是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逐步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联合发展,对于呼吸内科而言,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传统呼吸科建制早已普遍转变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制。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历届专家,尤其是王辰院士倡导下,我国呼吸学科按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对于学科发展而言,可以说是里程碑式转变。另外,呼吸学科也应该在多学科交融的疾病诊治中起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例如,新发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禽流感等),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首先是关于诊断的问题。这些疾病隐藏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之中,需要诊断和鉴别。其次,重症病例需要氧疗和呼吸支持治疗,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应该是主要的应对队伍。不少的疾病存在多学科交融的问题,例如职业性肺病、器官移植后肺部病变、风湿病肺部表现等,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多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这些疾病的诊治,才能拓展学科的发展空间,提高诊治能力。总的来说,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建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提升应对相关的疾病诊治的能力。

从学科总体发展来看,除了学科建制外,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培养。2016年12月30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神经外科、心血管病专科成为首批试点专科,建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成为国家意志。这种培训体系建立以后,每一位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都是经过了规范化培训,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医疗质量的保证。

专家简介:

陈荣昌·1.jpg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届呼吸危重症论坛大会主席 

(《中国医学论坛报》 邢英 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