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了尿酮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2022-03-22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酮症酸

糖尿病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疾病,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相关指标之β-羟丁酸。


微信图片_20220321154814.jpg


β-羟丁酸相关知识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三者的统称(其中β-羟丁酸约占78%,乙酰乙酸约占20%,丙酮约占2%),是脂肪酸在肝脏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由于糖尿病患者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因此体内脂肪分解增加,肝脏脂肪酸分解相应旺盛,造成体内酮体大量堆积,从而导致酮症及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了及时、准确判断病情,非常需要一个高灵敏度且特异性强的指标,β-羟丁酸的测定满足了上述要求。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均为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体内堆积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时,血的pH值就会下降(<7.35),这时机体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微信图片_20220321154816.jpg


检测优势


临床常以检测尿酮体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当患者无尿或肾功能严重损坏,肾血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减少,尿酮可减少或消失时,则无法靠尿液诊断。此外,传统检测酮体的方法无法检测β-羟丁酸。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机体处于缺氧的情况下,尿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要成分,故尿酮体结果为假阴性。美国糖尿病协会认为,血β-羟丁酸的定量检测是取代尿酮体检测的一个对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或监测治疗可靠有用的方法,它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及疗效观察起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如下:


‍1.β-羟丁酸是血中酮体的主要成分,可反应体内酮体的情况和酸中毒的真实情况。


2.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水平增高远大于丙酮和乙酰乙酸,故是酮症酸中毒时更敏感的一个标志物。


3.β-羟丁酸在酮体中最稳定(4℃可稳定7d),而丙酮和乙酰乙酸不稳定,这两项如不及时分析,可使结果受到影响。‍


为什么血液β-羟丁酸会偏高?


糖尿病病人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可能会导致血液中β-羟丁酸的含量增高。但是对于非糖尿病病人,如果高糖饮食、熬夜、喝酒等,也会导致β-羟丁酸的增高,所以如果出现了β-羟丁酸增高,还需要通过检查其他指标,明确是否是糖尿病。如果排除了糖尿病,饮食、生活习惯改善一下,基本上就会恢复正常。


1.生理性血酮升高:

禁食、高脂饮食、剧烈运动

新生儿、孕妇可略高

2.病理性血酮升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妊娠

营养不良、长期禁食

3.用药:
双胍类、水杨酸类等

4.影响检测结果因素:

双胍类药物:假阳性

糖尿病肾病,肾阈值减低或升高


总结


糖尿病人处于应急状态,如患重病、紧张、妊娠和血糖水平持续超过13.4mmol/L时,β-羟丁酸可用于监测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此外,胰岛素治疗时,血中β-羟丁酸下降早于血糖下降2h,及时测定血β-羟丁酸水平可以更好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酶法分析的应用,使β-羟丁酸的检测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作为一个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强的指标,已逐渐成为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控的重要手段。


来源: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