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乳此视界观国际交流速递 | 精准先行,何为免疫治疗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2024-05-16作者:贺鹏资讯

微信图片_20240515163449.jpg

2024乳腺癌国际交流大会-乳此视界观-第一站,邀请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女性乳腺癌研究主席Joyce A.O'Shaughnessy教授与中国的乳腺癌专家就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学术交流,针对热点问题——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热烈讨论。

Q1:

免疫治疗在乳腺癌运用越发成熟,是否有能指导TNBC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呢?

A1:

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适宜人群从最早的TNBC、免疫调节型TNBC,到国内外指南推荐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受体配体1(PD-L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高水平的肿瘤突变负荷(TMB-H,≥10mut/Mb)以及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等生物标志物检测后进行免疫治疗的患者,免疫治疗越发精准化,个性化1-3

PD-L1是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常规监测指标,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PD-L1表达情况,可预测预后和基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受体1(PD-1)的治疗缓解。在乳腺癌中,TNBC的PD-L1表达率最高,其次便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和管腔型乳腺癌,提示TNBC患者可通过ICI治疗得到较大获益4。KEYNOTE-119和KEYNOTE-355研究均发现了PD-L1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TORCHLIGH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PD-L1 CPS≥1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均可得到显著改善7

TIL水平高(≥75%)的TNBC患者的15年累积远处转移或死亡发生率仅为2.1%8。TNBC,尤其是部分早期TNBC因具有高水平的基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IL),在无系统治疗的情况下也预后良好。临床上,可通过监测TILs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相关性,以预测患者ICI治疗结局。NeoPACT和GeparNuevo研究发现,在接受ICI治疗的早期TNBC患者中,除PD-L1、DNA损伤反应(DDIR)和肿瘤浸润性髓样细胞(TIMs)外,sTIL亦可预测pCR,且sTIL较高时,pCR显著改善(P<0.01)9-10。TBCRC 043研究发现晚期TNBC患者ICI获益与较高的TILs、突变负荷相关11

TMB-H、以及MSH-I/dMMR是检测患者体内的突变情况并指导免疫治疗的指标,推荐在选择治疗前进行检测,无论任何分型1。TMB-H常发生于转移性乳腺癌和TNBC中,发生率仅为5%。在早期TNBC中,无论是否与PD-1抑制剂或化疗单独治疗,其均与pCR显著改善相关4。但鉴于在乳腺癌发生频率较低,仅为0%~1.5%,因此关于MSI-H乳腺癌人群的临床疗效数据并不丰富,且该指标在免疫治疗获益的“H”阈值能否进一步缩小,尚需探索1,4,12

Q2:

除了以上已用于临床实践的生物标志物外,可预测TNBC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是否有新进展?

A2:

目前,除了继续研究验证这些标志物作为筛选和评估免疫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价值外,进一步挖掘新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当前所需。截止至今,已有多位研究者不断致力于开发挖掘新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在细胞、蛋白组织、基因等不同层面探索,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炎症特征(TIS)、自然杀伤T细胞(NKT)、CCL19阳性树突状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T细胞抗原受体(TCR)以及基因特征TAP1、IRF4、S100A9-CXCL12等也在免疫预测疗效中发挥特定作用,除此之外,三级淋巴样结构(TLS)亦是近几年的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中的“熟面孔”。

在细胞层面,TIS可量化肿瘤微环境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预测TNBC患者的PFS疗效结果,预测患者结局,无论处于任何疾病阶段13而CCL19阳性树突状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一员,其功能状态与抗PD-1/PD-L1的良好缓解相关。若抑制CCL19阳性树突状细胞表达,CCR7+ CD8+ T细胞及抗PD-1诱导的肿瘤消除作用减弱14。而NKT的细胞毒活性在功能上与CD8+T细胞相似,属于先天淋巴样细胞,NKT表面传递的激活信号和抑制信号治疗靶细胞密切相关15。NKT与许多实体瘤的临床结局相关,在乳腺癌中,NKT数量与接受ICI治疗的预后呈正相关,但与化疗无关16

在蛋白层面,TCR可通过定量存在的免疫细胞亚群来提高TIL的预测价值,目前正成为各种癌症免疫治疗中的预测生物标志物。MHC作为TCR配体,主要包含MHC-I和MHC-II,MHC-I的表达对于抗原呈递和T细胞导向的免疫治疗应答至关重要4。有研究表明,TNBC患者在MHC-I表达中表现出肿瘤内异质性,MHC-I异质性与抗PD-L1治疗的临床耐药性和乳腺癌的NK:T细胞比值增加相关,当MHC-I缺失时,抗肿瘤免疫和ICI治疗缓解阻断,MHC-I的异质性以IFNγ依赖性方式导致NKT浸润增加17。MHC-II是一种泛癌症生物标志物,在乳腺癌中,增殖的CD8+ TCF1+ T淋巴细胞与MHC-II阳性癌细胞比值是ICI治疗缓解的主要预测因子18

在基因特征层面,在接受ICI治疗的早期TNBC患者中,发现达到pCR患者和未达到pCR患者中的TAP1和IRF4的表达差异较为显著(P=0.001),可作为新辅助治疗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19。乳腺癌中的BRCA1突变率越低,其免疫疗效越好,当BRCA1发生突变时,S100A9-CXCL12信号通路激活,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出现扩增和积累,促进癌症进展。而S100A9-CXCL12信号的抑制剂与αPD-1抗体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这些致癌作用20

此外,TLS与转移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肉瘤中的ICl临床缓解有关,在乳腺癌中,50%的TNBC和HER2阳性乳腺癌中存在独特的B细胞基因特征。TNBC中的B细胞可在基质中形成三级淋巴结构簇。TLS可预测乳腺癌疗效,其数量与乳腺癌的生存期无关,与乳腺癌pCR正相关4,21

Q3:

既然有那么多免疫相关生物标准物正在探索中,那么您认为哪些具有最优潜力,可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呢?

A3:

虽然大多生物标志物仍处于理论或者临床前研究阶段,但仍有部分生物标志物如TCR、MHC-I和TIS等进展至临床研究阶段,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支持。

TCR克隆性增加与化疗pCR率增加显著相关,外周血中TCR的多样性越大,预示着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缓解越好。TCR多样性增加与肿瘤微环境炎症和抗PD-1的应答正相关4。接受单独化疗治疗的晚期TNBC患者的TCR克隆性及丰度无差异,但联合ICI治疗后,肿瘤内的T细胞克隆扩增22

MHC-I的表达水平与患者PFS相关。TBCRC 043研究发现在肿瘤特异性MHC-I(tsMHC-I)高表达的患者中,与单独化疗治疗相比,化疗联合ICI治疗的患者PFS得到改善,然而对于tsMHC-I低表达的患者,两个治疗组的PFS无显著差异。提示tsMHC-I高表达的转移性TNBC患者更有可能在ICI治疗中获益11,17

TIS是具有较大潜力的免疫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可预测TNBC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ICI疗效,具有高TIS评分的患者可在ICI治疗中获益最大化。在接受新辅助化疗(NACT)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高TIS评分的患者pCR均优于低TIS评分的患者,在联合ICI治疗后,高TIS评分的患者pCR获益差异显著(P<0.001)21。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具有中/高残留病灶的TNBC患者中,发现TIS评分与生存获益相关,高TIS评分的患者估计中位PFS可达71.7个月(PFS:71.7个月vs18.2个月,HR=0.28,P=0.002)13无独有偶,在晚期TNBC患者中,ALICE研究发现高于中值TIS的患者PFS较优(HR 0.67 vs HR 1.04)23


专家简介


罗杨.png

罗 扬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内科治疗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病分会 委员


专家简介


齐立强.png

齐立强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荷兰国立格罗宁根大学医学博士,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乳腺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乳腺健康与母乳喂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防治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会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成员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副会长

山西省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四届“全国年度好大夫”获得者


参考文献

1. NCCN Guidelines. Breast Cancer, Version 2. 2024.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

4. Rayson VC, et al. Trends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2, 2024.

5. Gianni L, et al. Ann Oncol. 2022;33(5):534-543.

6. Cortes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2;387(3):217-226.

7. Jiang Z, et al. Nat Med. 2024 Jan;30(1):249-256.

8. Nederlof I,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3;29(13):2362-2370.

9. Sharma P, et al. JAMA Oncol. 2024;10(2):227-235.

10. Loibl S, et al. Ann Oncol. 2019;30(8):1279-1288.

11. Lehmann BD, et al. JAMA Oncol. 2024;10(2):193-201.

12. 基于靶标指导乳腺癌精准治疗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J].中国   癌症防治杂志,2022,14(04):346-362.

13. Marco Galvez-Nino, et al. 2022 AACR. Abs 509

14. Wu SY, et al. Med. 2023;4(6):373-393.e8.

15. Xue D, et al. Trends Biotechnol. 2023;41(7):907-922.

16. Lynce F, et al. Nat Commun. 2024;15(1):2691.

17. Taylor BC, et al. Cancer Discov. 2024;14(2):290-307.

18. Wang XQ, et al. Nature. 2023;621(7980):868-876.

19. Zheng C, et al. Int J Surg. 2024;110(3):1527-1536. 

20. Li J, et al. Nat Commun. 2022;13(1):1481.

21. Bertucci F, et al. Cancer Commun (Lond). 2023;43(8):943-946.

22. Chun B, et 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10(1):e004033. 

23. Røssevold AH, et al. Nat Med. 2022;28(12):2573-2583.

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支持,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审批号:MI-PD1-5894-CN

Expiration Date:  Date 13/5/2025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