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海纳百川,气贯长虹。2025年6月27~29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以“数智引领,呼吸与共”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赋能呼吸学科,普及规范化诊治标准,探索新型前沿技术,培养青年优秀人才,解决难点和痛点问题,促进呼吸学科发展。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众多呼吸病学的顶尖专家和学者,期待通过此次盛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推动实践,为呼吸病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大会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呼吸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
2024 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的 “1+N” 学科群模式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N” 学科群模式中的 “1” 指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而 “N” 则涵盖了胸外科、康复科、职业病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同时还将医联体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学科联合体,从而加强对慢阻肺病的全程管理。
慢阻肺病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防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痛点与难点。一方面,慢阻肺病不仅影响呼吸系统,还会引发众多肺外合并症。例如,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较为常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这些合并症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慢阻肺病患者由于活动后呼吸困难,往往会减少活动量,从而导致骨骼肌萎缩、骨质疏松等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此外,慢阻肺病还与内分泌代谢异常、精神焦虑抑郁等病症相关。慢阻肺病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肺癌,部分患者还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阻肺哮喘重叠综合征等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难点问题。
在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肺功能检查外,还联合放射科利用胸部 CT 检查,不仅能发现气道壁增厚、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变,还能及早识别肺癌等潜在问题,同时对肺内外的合并症病变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在治疗与管理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成为该模式的一大特色。2023年,北医三院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审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科的优势,探索中西医协同治疗慢阻肺病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 “1+N” 学科群模式为慢阻肺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有望攻克慢阻肺病防治中的诸多难点问题,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依托“1+N” 学科群模式
提升慢阻肺病早期识别与管理水平
陈亚红教授指出,依托“1+N”学科群模式,提高慢阻肺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关键在于全流程的优化和多学科的协同。
首先,要聚焦于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基于国人特点开发的慢阻肺人群筛查(COPD-SQ)问卷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已被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和《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通过COPD-SQ问卷初筛,评分16分及以上的人群可初步判定为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对这类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并结合支气管舒张试验,可以有效发现未被及时诊断的慢阻肺病患者。这一环节不仅需要呼吸科与其他学科的联合,还应关注心血管等科室的患者,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诊断明确后,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这需要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团队,包括呼吸科、营养科、康复科、中医科等。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药物选择方面,与药剂科临床药师合作,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于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呼吸治疗师、护士等则在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慢阻肺病的管理不仅局限于医院内部,还需要三级医院与医联体紧密合作,建立专责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也应参与其中,与医院共同管理患者。通过这种多层次、多学科的协作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慢阻肺病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陈亚红教授介绍,强化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与应用,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指南制定、设备配备、人员培训、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推进体系。
陈亚红教授与迟春花教授团队撰写了《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该指南为临床医生,包括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明确了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这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或临床症状,从而依据筛查问卷建议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指南的制定为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确保了检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政策层面推动肺功能检查设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备,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居民常规体检项目。这不仅提高了肺功能检查的可及性,还为早期发现慢阻肺病患者创造了条件。同时,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配备相对较好的肺功能检查设备,为肺功能检查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建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综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门诊、讲课,传授肺功能检查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和护士,也可到上级医院医联体单位进行跟门诊或到肺功能检查室学习。这种双向交流模式,能够不断提升、规范基层医生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操作规范和结果解读能力。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AI)自动质控在社区便携式肺功能仪中开始应用。以社区常用便携式压差式肺量计为例,便携式肺功能仪中的AI自动质控系统可对肺功能数据进行自动质控。借助AI有助于推动肺量计检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和提高质控水平,降低医疗成本。AI质控软件可以高精度地用于评估临床中肺量计检查数据的质量。作为一种替代或辅助方法,AI质控可有效减轻基层医护人员在质控、诊断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协助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呼吸慢病疾病诊断的工作效率。
陈亚红教授指出——“要像量血压一样测定肺功能”,通过每年的6月27日世界肺功能日等活动,加强对肺功能检查的宣传,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肺功能检查重要性的认识。这种宣传和倡导活动,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肺功能检查的良好氛围,促进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以上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可显著强化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与应用得到,为慢阻肺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全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感谢陈亚红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