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陈东福
抗肿瘤过程中常见的几种发热原因:
一、 感染
这是个最常见的、也是最需要仔细分析并积极处理的原因。
感染的缘由主要是1、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免疫力被破坏,免疫水平低下;2、抗肿瘤药物、放射线引发的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减少)抗感染能力低下;3、胸部放疗的患者,肺部被射线不同程度辐照,肺泡上皮的损伤导致防御屏障破坏,极易引发肺部或上呼吸道条件性致病菌感染。
感染源亦分为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等。所以,发生感染最高的部位是肺部和上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
二、 放射性肺炎
原来的统计数据多在放射后一月到半年内发生,近年来由广泛使用调强放疗,低剂量肺部照射区增加,可使放射性损伤提早出现。
大多患者临床症状常与肺部影像损伤同期出现,部分患者影像损伤延迟出现。在放射治疗期间如确诊放射性肺炎,往往与靶区较大、患者体质特殊、对射线敏感度较高有关。
三、 放射性食管炎
病灶处和邻近的正常食管黏膜经射线电离辐射后,出现水肿、破溃,大量炎性渗出,局部狭窄加重。无鼻饲管的患者进食后残渣在此处吸附和残留,形成一种细菌性和无菌性的慢性混合感染。可引起发热,往往伴有进食后疼痛加重和局部持续胸部疼痛。这里需要尤其注意,食管穿孔(Ⅳ度食管损伤)引发的气管食管瘘、食管纵隔瘘等也是在食管炎范畴之内,需要格外给予鉴别排除。
四、吸收热
原因简单来说是坏死物质吸收入血形成致热源引起发热。不仅包括常见的肿物经治疗后发生坏死,还包括:肿物破溃渗血后的血块,食管肿物穿孔后形成的脓肿,呛咳或误吸后形成的吸入性肺炎等,都属于吸收热。
五、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其中以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出现早也比较明显,引起抗感染能力的全面降低,潜在发生感染或已经出现感染的概率极高。
六、 肿瘤热
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理分化差,恶性度高,全身转移趋势明显,而放疗毕竟是局部治疗,在放疗期间是有可能出现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和进展的。
这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现因另外的肿瘤病灶如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引起的肿瘤性发热,且该原因很容易被忽视。一般发热时间相对固定,体温不超过39℃,自主症状较轻微等特点。
七、 药源性发热
部分药品,常用的比如脂肪乳、博来霉素、唑来膦酸等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发现会出现发热,属于药物反应中的一种,并不真的对身体有实质性损害。不过,往往干扰临床判断,需要特殊考虑和注意。
八、 输液反应性发热
继发于典型的“输液反应”(临床中可能遇见的一种由于静脉输液时输入致热物质比如致热源、药物、杂质等,或由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之后,大多会并发寒战。一般10~20分钟后急速上升,可达39~41℃高热。
九、 导管相关性发热
这里说的导管一般指的是放化疗患者输液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毕竟属于异物植入体内,在肿瘤患者免疫缺陷和体内高凝状态下,容易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性血栓形成,均会导致发热。鉴别时可能需进行拔管处理并持续观察。
十、 应激性发热
人体有调节功能,在创伤、情绪亢奋激动、紧张、外界气候温度变化等等原因下,会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常常持续时间较短暂,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不用退热药物也可恢复正常。有时候患者在出汗后、吹空调、洗澡后、增减衣物不当时出现。排除其他诱因后,可暂时不用进一步处理。
以上所列十种情况,只是放疗患者在临床中常见的,还有更多原因,相对少见和个别,需要具体分析。
来源:医科院肿瘤医院陈东福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