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 Clin Anesth|驱动压引导机械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策略对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2024-04-16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The effect of driving pressure-guided versus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trategy on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n-pump cardiac surger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发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IF(2022):6.7]


通讯作者:余海


第一作者李雪霏,蒋蓉娟


主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推荐理由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尚无共识。本研究首次将驱动压为导向的通气策略与传统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比较,以明确驱动压为导向的通气策略是否更优。


研究解读

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包含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和肺复张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得到应用,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由于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经历肺的缺血缺氧再灌注和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损伤,为提供更好的肺保护,有必要继续探索这类患者术中的最佳通气策略。


既往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肺保护性通气,以最低驱动压为导向的通气策略可降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但其在心脏手术人群未得到验证。本研究旨在探究以驱动压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694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驱动压导向通气组和传统保护性通气组。驱动压导向通气组予以最低驱动压下的PEEP,传统保护性通气组予以5 cmH2O的固定PEEP。两组均接受小潮气量通气和肺复张。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7天内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复合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次要指标包括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死亡率等。


本研究发现驱动压导向通气组和传统保护性通气组的术后7天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0.3%对40.9%,RR, 0.99; 95% CI, 0.82–1.18; P=0.877)。但驱动压导向通气组的肺不张发生率更低(11.5%对17.0%; RR, 0.68; 95% CI, 0.47–1.87; P=0.039)。两组间的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ICU住院时长、院内及术后30天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就术中呼吸力学参数而言,驱动压导向通气组的中位PEEP值为8cmH2O,其吸气峰压高于传统组但呼吸系统动态和静态顺应性均更好。


总的来说,本研究认为相比于传统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驱动压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风险并改善术中肺顺应性。



专家点评

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55%,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括低潮气量、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和有限制的平台压的联合应用。既往文献表明,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的益处是由驱动压介导的,因此采用驱动压导向的机械通气策略可以降低机械功率,改善氧合和促进肺康复。


鉴于心脏手术人群中尚无对驱动压导向保护性通气的研究,作者进行了这样一项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研究驱动压导向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肺保护性通气相比,术中驱动压导向的机械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不张风险,但对总体肺部并发症并无益。


这项研究对心脏外科术中机械通气的实践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与以往在胸腔闭式条件下的手术人群(如腹部手术人群)中进行的探索不同,这项研究涉及胸骨切开术,能为更多心胸手术患者人群的术中机械通气提供有临床意义的证据。在开胸状态下评估驱动压并维持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可以体现出对呼吸生理变量(如顺应性)的直接影响。在不受胸壁顺应性波动干扰的情况下,此研究的驱动压可以直接反映实际的跨肺压。


另外,本研究接受瓣膜手术的患者约占80%。这类手术患者通常合并肺动脉压升高,且手术时间较长、肺萎陷程度较大,更需要得到更合理的保护性通气以提供更佳的肺保护。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心脏手术人群新的肺保护通气思路,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介绍


image.png
通讯作者
余海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一党支部书记。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成都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学科建设与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医促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从事胸心外科手术麻醉。200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Alfed医院学习肺移植麻醉。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麻醉科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机制及脑保护研究。参与编写学术著作7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2022年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应用研究类一等奖1项(排名第1),2021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编委和《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常务编委。



image.png
第一作者
李雪霏


医学硕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围术期机械通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防治相关的临床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Anaesthesia等麻醉学领域顶级期刊共7篇。



image.png
第一作者
蒋蓉娟


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现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围术期器官保护相关临床研究。参与多项省市级基金项目及GCP研究。研究成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等期刊。





团队介绍

本团队是余海教授领导的麻醉学临床研究团队。团队长期致力于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方面研究,尤其是围术期通气优化管理研究。多项研究着手于术中机械通气设置和术后肺部并发症防治,填补国内甚至国际围术期通气策略/模式相关研究的空白,为解决机械通气各大争议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研究成果发表在Anaesthesia、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和Anesthesia and Analgesia等麻醉学领域顶级期刊,并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应用研究类一等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