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2023-02-1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指近端肠段(套入部)内陷入远端肠段(鞘部),约90%发生在回盲部,为回盲型,即回肠套入盲肠之中(并随之套入升结肠),其余的还有回肠-结肠型、结肠-结肠型、小肠-小肠型等。超过90%的肠套叠是没有病理导点(Lead Point)的,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回肠末端增生扩张的淋巴滤泡有关,其余患儿的导点可为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重复囊肿、肠壁内血肿形成、淋巴瘤等。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34.png

图1  肠套叠的病理分型

肠套叠最常见于3个月至3岁的儿童,发病高峰在5~9个月之间,75%的儿童年龄在2岁以下。肠套叠的经典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含血液和黏液)和可触及的腹部包块。

在超声上,肠套叠短轴表现为高低回声交替的环状结构,呈同心圆征、甜甜圈征、靶环征,黏膜及黏膜下层回声明显,呈高回声,而肌层呈低回声;直径可大于3cm;肠套叠长轴表现为套袖征、假肾征,特征为交替出现的高低回声带。此外,往往还可发现一些与肠套叠相关的其他表现,如梗阻部位近端小肠扩张、周边积液和负责供血的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倒置等。

有时,我们还可在套入部观察到导点,即导致肠套叠发生的病变,多表现为低回声,可为肠重复囊肿、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肠壁内血肿或肿大淋巴结等。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困在肠套叠肠系膜周边的积液也是低无回声的,有时容易误认为是囊肿或病灶。此外,若同时腹腔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透声差,伴碎屑样回声时,应想到合并肠穿孔的可能。

CDFI显示肠壁内存在血流信号,提示肠套叠的可复性高,患儿肠管的存活率高,而无血流信号则表明肠管缺血的可能性较高,可复性较低。有文献指出,受累肠壁厚度大于1cm、套入部被困的积液量大和套入部存在直径大于1cm的淋巴结,均提示该肠套叠的可复性较低。

肠套叠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在X线引导下气灌肠复位或造影剂灌肠复位,如今超声也已用于引导复位,效果良好。超声可以动态地观察到灌注的气体或造影剂沿肠管流动,直至套叠处肠管完全疏通,回盲部、回肠末端充满空气或造影剂为止。此外,CDFI还可以通过显示造影剂流动通过回盲瓣时所产生的混叠射流来确认肠套叠复位成功。

另外,肠套叠自发性复位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超声有时还可捕捉到整个自发性复位的过程。但由于这个现象的存在,我们超声大夫在和患儿家长、儿科大夫交代病情时,一定要仔细说明情况,而尽量避免患儿往上级医院处理时肠套叠无故“消失”而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纠纷。总而言之,沟通是关键。

超声是诊断肠套叠的利器,敏感性95%~100%,特异性88%~100%,为临床所信赖。但也要注意与肠内容物如粪便、炎症性肠病和肠壁内血肿等相鉴别,仔细观察是否存在真的存在肠套叠,好提示给临床重要而准确的信息。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37.png

图2  肠套叠。黑色箭头所示为水肿的鞘部。白色箭头所示为套入部,套入部内可见淋巴结和脂肪样高回声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39.png

图3  肠套叠。短轴,同心圆征,套入部内可见肠系膜样高回声,呈新月状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41.png

图4  肠套叠。长轴,套袖征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42.png

图5  肠套叠。套入部可见多枚淋巴结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44.png

图6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套入部内被困住的积液,箭头所示。手术证实为梅克尔憩室所致肠套叠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45.png

图7  肠套叠。手术证实为Burkitt淋巴瘤所致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48.png

图8-9  肠套叠。手术证实为幼年型息肉所致,箭头所示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0.png

图10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梅克尔憩室所致的小肠肠套叠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1.png

图11  暂时性小肠肠套叠。可见鞘部肠壁较薄、清晰,回声也较高,套入部长度较短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3.png

图12  暂时性小肠肠套叠。动态观察有时可见套入部“进进出出”,患儿无症状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5.png

图13  肠套叠。CDFI显示套入部、鞘部肠壁可见血流信号,预示可复位。本例患儿复位成功,无并发症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6.png

图14  肠套叠。CDFI显示套入部、鞘部肠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8.png

图15  肠套叠。短轴,靶环征,套入部(C)回声较高,鞘部(箭头所示)回声较低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359.png

图16  肠套叠。长轴,假肾征,箭头所示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401.png

图17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低回声鞘部,高回声套入部(C)内可见低回声结节(△所示),考虑为肠套叠的导点,后经手术证实为错构瘤。近端肠管扩张(B) 


微信图片_20230214102402.png

图18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鞘部,I为套入部,M为导点,后经手术证实为突入的梅克尔憩室


19.png

图19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鞘部,I为套入部,△所示为导点,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重复畸形


20.png

图20  肠套叠。箭头所示为鞘部,可见套入部内被困住的积液(F),有时不易与囊肿相鉴别

 

21.png

图21  肠套叠。CDFI显示鞘部、套入部内均可见血流信号,提示可复位。该患儿经气灌肠复位成功,无并发症


22.png

图22  肠套叠。CDFI显示套叠肠管内局部无明显血流信号,箭头所示,考虑存在肠坏死可能。手术探查证实存在肠坏死,病理导点为一枚息肉


23.png

图23  被误认为肠套叠的炎症性肠病,箭头所示。气灌肠时显示仅肠壁增厚,无肠套叠。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


24.png

图24  被误认为肠套叠。手术证实为阑尾炎穿孔继发的周边小肠壁增厚,形似肠套叠


来源:小于大夫的超声角


猜你想看
▶影像诊断,值夜班必须掌握的21种腹部疼痛原因
▶镜创无痕,微胆相照!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及胆囊息肉的诊治
▶新冠感染使用NSAID类药物,消化道出血该如何处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什么渗出液会出现在后腹膜?
▶年度盘点| 令狐恩强教授:2022年度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进展

▶年度盘点| 张澍田教授:2022年消化道早癌诊疗新进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