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7月5日上午,大会围绕“妇科肿瘤诊疗优化与技术创新”展开深度交流。议程涵盖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高发肿瘤的诊疗策略迭代,以及人工智能、达芬奇手术等前沿技术在妇产科的应用探索。通过多维度学术分享,从肿瘤手术决策、分子分型到技术临床转化,全方位呈现精准医疗如何重塑妇科肿瘤诊疗路径,为临床实践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臧荣余教授:晚期卵巢癌最佳手术时机再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臧荣余教授在授课中指出,近5年,我国卵巢癌的手术研究进展相对迅速。臧教授重点展示了晚期卵巢癌手术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以SUNNY研究和TRUST研究来看,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发病率更低,但可能诱导化疗耐药性、不能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存有负面影响。臧教授领衔的SUNNY研究从2015年方案获批开始,经历患者招募、数据管理、分析,预计2027年6月进入报告阶段。
牛晓宇教授:盆腔肿瘤术后PFD诊疗实践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牛晓宇教授就“盆腔肿瘤术后PFD诊疗实践”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牛教授指出,妇科肿瘤术后常见的排尿障碍包括新发膀胱过度活跃(OAB)、尿潴留(POUR)或膀胱收缩力低下(UAB)、漏尿(尿瘘)和尿失禁等,值得关注。对于UAB、尿失禁目前没有明确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未来可调吊带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尿失禁治疗后的排尿功能障碍可采用其他UAB治疗,以改善患者排尿症状,可考虑使用骶神经调节控制。建议关注妇科肿瘤手术可能导致的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术前做好患者知情告知。术中实时预防性措施,考虑手术根治适度化的范围,平衡疾病治疗与功能保留。术后进行生活习惯调整等围术期管理,做好随访,及时转诊专科和多学科门诊。
王世军教授: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以Ⅲc期宫颈癌治疗策略的选择、早期低危型宫颈癌保守性手术切入,就治疗策略选择、手术范围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展开讲解。目前宫颈癌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惑与思考,Ⅲc期宫颈癌以放疗为主,通常不采用根治性手术,手术分期可以指导更精准的放疗,对于局部早期ⅢCr,尤其ⅢCr1患者,应仔细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保守性手术仍需仔细评估,确立早期宫颈癌更严谨的低危标准,不宜盲目缩小手术范围。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和临床治疗决策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指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疗决策应在理解不同分子特征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基于FIGO2023分期、分子特征,参考关键临床证据,形成最佳诊疗策略。随后,梳理了国际上多个妇科肿瘤研究(如PORTECT、RUBY等),以FIGO2023分期+分子分型双维度构建治疗决策矩阵。针对各分型分期,推荐免疫、放疗、化疗及靶向等个体化方案,为妇科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循证指导。指出POLEmut(预后佳,ICIs待探索)、MMRd(预后好,ICIs敏感)、P53abn(预后差,对化疗/ICIs/PARPi有一定效果)、NSMP(预后一般,区分低危/高危类型,放疗或ICIs可能获益),通过分子特征驱动个体化方案,为精准诊疗提供预后分层与药物选择依据。
狄文教授:人工智能技术在妇产科应用中的思考与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在授课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挑战。随着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WHO发布相关伦理指南,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受到更多关注。在妇产科,AI可用于智能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识别、疾病预后模型构建、MDT辅助、女性健康管理以及辅助手术等方面。然而,AI在应用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质量不足、假阴性问题、生成式AI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等。此外,医疗AI的伦理问题,如责任归属、过度依赖AI导致医生临床技能退化等也亟待解决。狄文教授强调,医护人员应合理使用AI,保持诊疗独立性,并在使用前充分培训以理解AI的局限性。尽管妇产科人工智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智能化发展将朝着提升效能、满足多元化需求、保障安全、实现精准医疗和传递人文关怀的方向迈进。
滕银成教授: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滕银成教授在授课中指出,卵巢颗粒细胞瘤(GCT)是最常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手术是治疗GCT的基石,应个体化选择。淋巴结切除术并不改善GCT患者的预后,分期手术时可不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仅影像学或术中发现可疑淋巴结时,才应进行淋巴结切除。GCT术后辅助治疗存在一定争议,术后辅助化疗的适应证及方案在各大指南间存在一定差异。辅助放疗在GCT中的经验有限,亟待大样本、高质量、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提供参考。高达25%的患者初次手术后出现复发,对GCT复发的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密切随访,以达到尽早发现肿瘤复发迹象,改善预后。
邱君君教授:筑梦长生存——帕博利珠单抗为中国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邱君君教授指出,中国宫颈癌发病率高,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占比高,WHO三级预防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宫颈癌患者存在较大的治疗需求,中国人群鳞癌比例较高、Ⅲ-ⅣA期患者比例更高、接受IMRT或VMAT的患者比例更高。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的子宫颈癌诊疗规范化调查分析显示,局部晚期患者初始治疗存在不规范性。KEYNOTE-A18研究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 Ⅲ-ⅣA期宫颈癌患者治疗带来创新性的进展,中国亚组结果亮眼,是目前首个报告免疫联合放化疗取得阳性PFS和OS结果的Ⅲ期研究。
汪希鹏教授:达芬奇手术在良性复杂妇科疾病中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深入剖析了达芬奇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价值。达芬奇手术系统凭借高清3D视野、可灵活转动的手术器械臂及震颤过滤功能,在大子宫切除、盆底脱垂修复、盆腔复杂大囊肿处理等手术中表现突出。在大子宫切除手术演示中,汪教授详细展示达芬奇系统如何精准分离组织,避免损伤邻近器官。相关研究指出达芬奇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对于盆腔复杂大囊肿手术,达芬奇系统能以精细化操作实现卵巢功能的最大程度保护。此外,在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儿童手术领域,达芬奇手术的微创性和精准性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汪教授强调在达芬奇手术中,患者体位、手术臂摆放以及大子宫手术中及时结扎子宫动脉等至关重要。期待其在更多疑难手术及创新术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陆雯教授:罕见的女性生殖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陆雯教授指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是一种罕见的、组织起源尚不明确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转移、远期复发、易被误诊的特性。临床表现为惰性生长,部分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肺、骨、中枢等)。其预后因素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大小、骨侵犯以及确诊时是否存在转移。影像学特点包括边界相对清晰、核磁双序列高信号、血管流空征。ASPS预后较差,2年总生存率为82%,5年总生存率为56%;原发局部肿瘤的彻底切除是ASPS主要的治疗方式。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供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