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华斌
“变色龙征”(chameleon sign)是1991年由日本学者 Ohtake 等人首先提出的一个征象。 “变色龙征”定义为肝脏内的结节性病变在不同体位或不同扫查切面下回声强度不同的一种现象。
一般认为,变色龙征的形成是由于结节内部的结构具有一定声学各向异性特征导致的。正常肝脏实质本身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因此肝实质的回声是不会随着扫查断面的不同而变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这些病变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一般来讲,肝脏占位病变中的纤维基质成分越多,越有可能是“各向异性”的,比如肝血管瘤;肝脏占位病变中的肿瘤细胞成分越多,越有可能是“各向同性”的,比如进展期肝细胞癌。
Ohtake 等人认为“变色龙征”在诊断肝脏血管瘤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作为肝脏血管瘤的一个特征性征象使用。不过我们发现其特异性并不高,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也可能发生。
图1 “变色龙征”。肝脏肺癌转移灶(M)在不同切面下呈现为不同的回声强度。(闫东雷)
还有作者发现即使同一扫查切面,患者处于不同的体位下,肝脏血管瘤的回声也会不同,这种“变色龙征”可能与不同体位下血管瘤腔内的充盈程度不同导致声学界面的维度不同所致,本质上还是有与各向异性效应导致的。这种情况下的“变色龙征”是血管瘤的高度特异性征象。
图2 “变色龙征”。肝脏血管瘤(M)在相同切面下当但不同体位下呈现为不同的回声强度。左图:平卧位;右图:站立位。
来源:华斌的超声世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