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用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未来脑出血风险吗​?最新研究

2025-02-2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阿托伐他汀的常见降脂用法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他汀类降脂药物。跟他汀类药物一样,阿托伐他汀也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


阿托伐他汀每日剂量40~80 mg属于高强度降胆固醇,可降低LDL⁃C≥50%;阿托伐他汀每日剂量10~20 mg属于中等强度降胆固醇,可降低LDL⁃C 25%~50%。


image.png




对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患者,降LDL-C都能获益吗?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指出,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IS)患者进行规范的血脂管理,及早达到靶目标水平并使患者LDL-C 水平长期处于达标状态,对降低卒中复发风险至关重要。


image.png



推荐建议:

  •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LDL-C靶目标值,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患者,属于极高危或超高危。

极高危患者降脂靶目标值为LDL-C<1.8 mmol/L(70 mg/d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Ⅰ类推荐,A级证据);超高危患者降脂靶目标值为LDL-C<1.4 mmol/L(55 mg/d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Ⅱa类推荐,C级证据)。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提到,在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的SPARCL研究中,8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16%,但出血性脑卒中风险轻度增高。总体说来,降低LDL⁃C的获益远大于潜在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未来脑出血风险吗?


在近期召开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2025 ISC),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Issam A Awad教授公布了阿托伐他汀治疗出血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AT CASH EPOC)的研究结果。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CM)以脑实质内薄壁、扩张的血管簇形成为特征,其临床显著性在于首次症状性出血后再出血风险可骤升至6%/人年。当前临床管理面临重大挑战,尚缺乏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治疗方案。既往小规模试点研究(pilot study)中,treat_CCM研究证实普萘洛尔在家族性CCM中的安全性及潜在临床获益,CARE研究通过比较药物与手术/放射治疗的可行性为Ⅲ期试验奠定基础。


基础研究提示ROCK信号通路在CCM发病中的作用。CCM基因缺陷小鼠模型中观察到RhoA激酶(RhoA kinase, ROCK)介导的血管通透性异常升高,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减轻CCM病变负担、降低非血红素铁含量,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ROCK通路实现。


图片18.png


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岁、既往确诊症状性出血事件、无手术/放疗史且无他汀类药物使用指征的CCM患者。受试者按1:1随机分配至阿托伐他汀组或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为入组后1~2年定量磁敏感成像(QSM)的病灶铁沉积动态变化。


图片19.png


研究共纳入80名患者(阿托伐他汀组41例,安慰剂组39例),基线特征显示:平均年龄40岁,女性占比60%,家族性CCM比例36%,脑干病灶占比55%,平均出血病灶直径14.8 mm。两组在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CCM出血事件的合并用药(维生素D、性激素、普萘洛尔)等因素相匹配。研究完成率超过90%,显示良好依从性。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主要终点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组QSM病灶变化率为10.88%,安慰剂组为1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终点包括病灶渗透性参数、症状性出血率以及预设复合有害事件(病灶体积增长、严重出血、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未显示组间差异。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本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在出血性CCM患者中具有良好安全性,但未能降低未来出血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预设亚组分析提示脑干CCM患者可能获得潜在获益,提示未来研究需加强亚组分层或采用适应性设计。此外,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对ROCK通路的抑制作用有限,开发高效特异性ROCK抑制剂可能是重要方向。


图片27.png




END


参考来源:

①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

②《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③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2025 ISC 华山特约 | AT CASH EPOC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随机对照试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