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11月19日下午,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分会场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召开,该分会场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邀请了多位肿瘤领域对临床研究有深厚造诣的大咖、专家共聚一堂,就肿瘤临床研究设计、抗肿瘤药物创新靶点、临床研究全球合作、国产原研药物推广等热门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对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和头颈肿瘤四大瘤种的临床研究年度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汇报。会场中,学术思想不断碰撞,高度见解持续闪耀,成为本届CCHIO大会的一大亮点。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将会议内容整理成文,分享精要以飨读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担任主席致辞环节主持。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进行了致辞。马教授对到场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期待本次会议能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为各位同道带来思想启发。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进行了欢迎致辞,潘教授表示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对于肿瘤防控和临床工作极其重要,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为各位同道拓宽临床研究思路并助力未来高质量临床试验的完成。
潘宏铭教授担任专题报告环节主持。
美中抗癌协会严立教授进行了“创新药出海的临床考量”的专题报告。严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创新药出海的现状,并结合优秀案例,对创新药走向世界的目的、先决条件、出海后的系列规划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严教授还高度肯定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的价值,并期待进行更多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以共同打造重视人才培养、强调创新引导的合作平台。
马飞教授作了题为“新型临床研究设计——伞形研究”的报告。马教授介绍道,伞式研究是针对同一种疾病采取不同治疗靶点或治疗方案的试验,常用于评估对特定癌种的不同分子标记物或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效果,并按照“伞形”向下展开亚组研究。并在报告中结合大量研究案例,对伞式研究的主要特点、设计要点、实践流程、伦理考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进行了“临床新药开发的创新性靶点——消化系统肿瘤”的专题报告。张教授表示消化道肿瘤的精准治疗在艰难前行中,进展缓慢。纵观今年的新药研发情况,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尤其是免疫微环境调节类药物是抗肿瘤新药研发重点。靶向药物方面除了HER2、Claudin18.2等主流靶点外,p53、AKT等靶点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一些首创新药也瞄准了HPK、CLK、ULK等新型靶点。免疫治疗方面,PD-1/PD-L1仍是研究最多的靶点,也出现了B7-H4、B7-H3等后起之秀。总之,对新靶点的探索是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困境的破局关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进行了“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终点选择”的专题报告。赵教授在报告中表示在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研究终点有很多,除了总生存(OS)期、无进展生存(PFS)期、客观缓解率(ORR)等评价标准之外,还有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剂量 (RP2D)等指标。临床研究的分期不同,其研究目的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审慎选择合适的研究终点。赵教授在报告中结合研究案例分析了在临床研究终点选择中的常见问题,并分享了对不同分期临床研究的终点推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无锡智康弘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永疆先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李玮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晓翔教授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并分别就临床试验设计、肿瘤药物创新靶点、临床研究评价指标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共同担任本环节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进行了题为“肺癌药物临床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苏教授表示,肺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新的疗法不断涌现,但提升患者生存获益依旧任重道远。针对肺癌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求,中国学者在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对少见靶点突变人群中新型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改进、免疫治疗中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探索都加速了新型药物进入临床并改善了更多患者的临床获益。未来,新的临床研究设计理念和思路、诸如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兴技术以及研发持续加速的创新药物将进一步改变肺癌的治疗格局,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张沂平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公琰教授共同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并分别分享了自己对本年度肺癌领域重磅研究的理解和点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建萍教授与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共同担任本环节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进行了题为“胃肠道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巴教授介绍道,在胃癌方面,CLDN18.2、FGFR、DKK1等新靶点的治疗是重要进展,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等新型药物以及新型联合模式为HER2阳性胃癌的治疗建立了新的格局。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胃癌一线的标准治疗,围术期免疫治疗仍需要更多研究结果证实其临床收益。在结直肠癌方面,围手术期治疗应强调以治疗目的为导向,精准化分层结合个体化意愿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晚期治疗上,新靶点、MSS人群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肿瘤疫苗、细胞治疗也有望推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艳茹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谢琳教授共同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并分别分享了自己对胃肠道肿瘤治疗如何走出困境和未来的探索方向方面思考。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石琴教授与中国抗癌协会阎昭教授共同担任本环节主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咏梅教授进行了题为“乳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殷教授的报告从HR+/HER2-乳腺癌、HER2+乳腺癌以及三阴性乳腺癌三个角度详细展开,并结合本年度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重磅研究,对各类型乳腺癌治疗临床研究所获进展进行了阐述。殷教授在报告中详细谈到了各靶点ADC在各线治疗上的效果、肿瘤进展或转移后的方案选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和管理、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治疗人群的选择等乳腺癌临床研究实践中的要点、难点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高度见解。
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共同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两位教授针对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和重要临床研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起涛教授共同担任本环节主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进行了题为“头颈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黄教授在报告中结合ASCO年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重磅研究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经验对近年来头颈肿瘤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能否改善局晚期患者的生存成为探索的热点。头颈部肿瘤的研究热点,仍然是聚焦在围手术期以及放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阶段上,复发或转移的后线治疗需要获得更多的研究关注。新型药物或新型治疗模式在头颈部肿瘤的应用均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其结果仍有待未来进一步验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分享了对以鼻咽癌为主的头颈肿瘤病因和治疗方面的见解。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周彩存教授对会议内容做了高度总结。周教授对所有报告专家和参会嘉宾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本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都是临床研究的要点问题,值得继续深入思考。临床研究是一切药物研发的根本。只有做好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提供可信的数据、高质量的证据,肿瘤治疗才能进步,肿瘤学科才能发展。因此,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各类肿瘤的治疗进展方面,无论孰优孰劣、孰快孰慢,所有致力于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都是非常可敬的。在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开展过程中,要团结制药企业、患者及家属等多方力量,共同为中国肿瘤治疗高质量发展助力,期待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审阅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苏春霞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