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2024-03-08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1

病情评估与急性期检查

1.1 指标1: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开展情况。

说明:①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的中文翻译版本;②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的定义,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1.2 指标2: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min内完成头颅CT影像学检查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min内获得头颅CT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1.3 指标3: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 min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min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1.4 指标19: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前行影像学评估人数占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前规范化影像评估的现状。

说明:术前影像学评估包含ASPECTS和多模式影像。ASPECTS是一种基于CT检查的简单、可靠和系统的早期缺血改变评价方法,也可基于CTP及MRI DWI计算。多模式影像可基于CTA、CTP及多模式MRI评估。


2

急性期脑血管再灌注治疗能力

2.1 指标4: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4.5 h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救治的能力。

2.2 指标5: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到院到给药时间<60 min的比例

定义:单位时间内,从到院到给予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60 min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脑梗死患者救治的及时性。

2.3 指标6:发病6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发病6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6 h内到院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能力。

2.4 指标18: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脑梗死患者数与同期收治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以及医疗机构脑梗死患者急救管理的质量。

说明: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血栓抽吸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

排除:发病24 h内仅行头颅DSA检查,未实施血管内治疗操作的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以上行血管内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2.5 指标20: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90 min内完成动脉穿刺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入院到完成动脉穿刺时间在90 min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流程管理水平。

2.6 指标21: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0 min内成功再灌注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完成动脉穿刺到成功再灌注时间在60 min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水平。

说明:成功再灌注指mTICI为2b/3级。

2.7 指标22: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再通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提示靶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靶血管成功再通指脑血管造影显示成功再灌注,即mTICI分级为2b/3级。


3

规范化治疗与预防并发症

3.1 指标7:脑梗死患者入院48 h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48 h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说明: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吲哚布芬双嘧达莫、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非巴肽。

3.2 指标8: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双重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非致残性(NIHSS评分≤3分)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非致残性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3.3 指标9:不能自行行走的脑梗死患者入院48 h内深静脉血栓预防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不能自行行走的脑梗死患者入院48 h内给予深静脉血栓(deep venin thrombosis,DVT)预防措施的人数,占同期不能自行行走住院脑梗死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诊疗措施执行情况。

说明:DVT预防措施是指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和输液)基础上,联合间歇充气加压。

3.4 指标10:脑梗死患者住院7 d内血管评价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脑梗死患者住院7 d内完善颈部和颅内血管评价的人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与评估情况。

说明:①颈部血管评价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部CTA检查、颈部对比剂增强MRA检查及颈部DSA检查;②颅内血管评价指TCD及头颅CTA、MRA、DSA检查。

3.5 指标11: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3.6 指标12:住院期间合并心房颤动的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人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说明:口服抗凝剂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3.7 指标13: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筛查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进食、水前进行吞咽功能筛查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诊疗措施执行情况。

说明:吞咽功能筛查工具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价、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视频X线透视吞咽检查(VFSS)、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

3.8 指标14:脑梗死患者康复评估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进行康复评估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脑梗死患者康复评估的能力。

说明:康复评估是指康复科、康复治疗中心等多学科组成的卒中康复治疗小组或康复专业人员给予患者的全面身体状况评估。

3.9 指标23: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中新发部位栓塞发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中新发部位栓塞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术中新发部位栓塞指血管内治疗过程中,以前未受影响的区域发生新的栓塞,可能导致新的、有症状的梗死,或需要对以前未受影响的血管进行额外治疗。

3.10 指标24: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

说明:症状性颅内出血指术后CT扫描显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NIHSS评分增加≥4分)或死亡。


4

二级预防

4.1 指标15:出院时脑梗死患者抗栓/他汀类药物治疗率

4.1.1 出院时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抗栓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4.1.2 出院时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二级预防规范化诊疗情况。

4.2 指标16:出院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的脑梗死患者降压/降糖药物/抗凝治疗率

4.2.1 出院时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降压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降压药物治疗的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高血压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4.2.2 出院时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降糖药物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糖尿病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4.2.3 出院时合并心房颤动的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抗凝药物治疗的合并心房颤动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心房颤动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脑梗死二级预防规范化诊疗情况。


5

结局指标

5.1 指标17:脑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住院期间死亡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脑梗死诊疗的整体水平。

5.2 指标25: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 mRS评估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90 d随访行mRS评估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估情况。

说明:①术后90 d随访包括电话随访、网络随访、门诊随访、再次住院;②mRS评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5.3 指标26: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并在术后90 d行mRS评估的患者中,达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总体临床获益水平。

说明:良好神经功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0~2分。

5.4 指标27: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死亡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术后90 d死亡的患者所占比例。

5.4.1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

计算公式:

图片

5.4.2 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死亡率

计算公式:

图片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不良预后指标。

说明:①术后随访包括电话随访、网络随访、门诊随访、再次住院;②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以病案首页信息为依据。


参考文献: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J].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1): 35-43.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