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解读(附共识原文)

2019-05-1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认知障碍认知训练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唐毅(共识执笔)

唐毅.jpg

认知障碍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老年人群失能、进入养老机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严峻的形势,认知障碍疾病的治疗现状并不乐观。以最为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目前常用的两大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主要针对痴呆期患者。非药物治疗,尤其是认知训练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在我国,认知训练起步较晚,国内还未形成规范化的认知治疗体系或方案,接受有效认知训练的认知障碍患者较少。为了推动认知训练的普及和发展,提高我国痴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水平,依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写作组牵头组织国内在认知障碍诊断及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文献,结合我国国情,撰写了《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填补了我国认知训练领域的空白,为推动我国规范化认知训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切实提高认知训练的质量水平和普及程度,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1. 认知障碍的分类和疾病负担

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痴呆等。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总患病率为5.14%,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高达20.8%,据此推算,我国老年人群中有 800余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2500万。仅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我国每年治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计就高达1万多亿元。

2. 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可以认为是认知障碍的早期阶段。

MCI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4点:

  • 患者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发现认知的损害;

  • 存在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域损害的客观证据(认知测验);

  • 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但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

  • 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

3. 认知干预的分类

认知干预指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对认知功能进行直接或间接治疗。因为干预方法、靶向治疗人群和治疗的目的各不相同,划分为:认知刺激、认知康复、认知训练

4. 认知干预的内容

5. 认知训练的推荐人群及训练方案

认知训练的目的在于提升认知功能和认知储备, 原则上只要个体有意愿就可以开展认知训练,同时可以根据不同人群认知训练的研究证据进行推荐。

  • 认知训练可改善健康老年人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多个认知域功能(A级推荐)。

33.jpg

  • 认知训练用于临床前阶段的干预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评价(A级推荐)。

44.jpg

  • 针对痴呆期 AD患者认知训练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C级推荐)。

55.jpg

6. 认知训练的注意事项

  • 建议采用涵盖多认知领域的综合性认知训练(A级推荐)

认知训练的实施要优先考虑综合性的训练方案以及不同认知域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包括加工速度、语言、记忆、视空间功能和执行功能等在内的多认知域的综合性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整体认知功能。在设计认知训练方案时,可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势,对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调整。

  • 认知训练可以与生活方式干预、有氧锻炼和神经调控技术等其他非药物治疗相结合(A级推荐)。

认知训练实施的方式有多种,如采用纸笔材料进行训练或借助计算机辅助程序进行训练,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等方式进行训练。

  • 认知训练方案应个体化,给予适合的训练强度和充足的训练量以保证训练效果 (A级推荐)。

训练剂量上,基于健康老年人的研究显示,每次训练时间不短于 30 min,每周3次训练,总训练时间在 20 h以上,可以取得更为明显的训练效果。训练方式上,一对一的训练效果较好,居家训练应该增强家属协助,或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和效果监控。可灵活运用训练策略,原则是个体化、循序渐进,在难度设置、训练时长上进行差异化设置以争取患者的配合。

7. 认知训练的评估与监测

  • 应采用客观、适宜的方法评估认知训练效果;

① 患者日常性认知训练的疗效监测具体可采用:

整体认知功能量表,如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如记忆任务采用听觉记忆词表进行测试,执行功能采用连线测试、Stroop 任务等;推荐每6~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认知评估,可以选择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基于互联网的认知测评工具进行疗效监测。

② 认知训练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估可以分解为以下指标:

训练表现出的疗效是否可以迁移到没有训练过的同认知域任务;训练表现出的疗效是否可以迁移到没有训练过的不同认知域任务和日常生活相关任务;训练疗效的维持时间;推荐以阳性对照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建议纳入可以反映神经可塑性改变的生物标记物作为疗效监测指标,如功能磁共振和电生理指标等。

  •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结合神经心理测评和神经可塑性指标评估认知训练的远近迁移效应,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效、实时地对认知训练情况进行监测。

持续、 高效的认知训练是保障认知训练效果的关键。可以结合患者和训练环境的特点开展训练监测,常用的监测手段包括建立任务清单和建立奖赏机制等,使患者愿意坚持训练。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可以定时提醒患者进行训练,并监测训练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也可以协调照护者、社区医疗、专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认知训练进行贯穿家庭、社区、医院的监测,从而便于患者认知训练的管理和训练方案调整。

8. 认知训练门诊的设置

认知训练可以在医院病房、门诊进行,也可以在社区和家庭环境下进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医院⁃家庭联合监控实施,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开设认知训练门诊。

认知训练门诊可由接受过系统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知识培训的康复人员、护理人员或其他医疗人员承担。

认知训练采取门诊——居家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患者的诊断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制定认知功能训练方案,结合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指导及追踪,家属将居家情况进行记录,复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做好门诊训练与居家训练的有效衔接。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