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免疫肿瘤学大会(ESMO IMMUNO-ONCOLOGY,IO)于12月7-9日在瑞士日内瓦和线上同步召开,中国研究者发起的鼻咽癌研究成果继续亮相国际舞台,高危局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再迎曙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易俊林教授团队展示了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之后进行同期放化疗,辅助阶段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创新性探索"围放化疗期"免疫治疗,并报道了新辅助阶段的疗效数据,为高危局晚期鼻咽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易俊林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副主任
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质子放疗中心 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家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放射肿瘤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质子重离子治疗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鼻咽癌防治分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疗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损伤与防护专委会 常委
亚洲放射治疗联盟(FARO)中国代表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常委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头颈学组 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 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高危局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挑战
鼻咽癌是起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EB病毒感染、饮食、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从世界范围来看,鼻咽癌在我国南部、东南亚和北非的年发病率高峰接近35例/10万人[1]。
我国鼻咽癌发病人数占世界的47%,中位年龄是45岁,而且早期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80%以上的患者在初诊时即为局部区域晚期,目前标准治疗为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2]。局晚期鼻咽癌患者,如果具有以下特征(T4、N3或EBV拷贝数高等),预后不佳,存在较高的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疗效是高危局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探索方向。
从生物学特征层面,鼻咽癌的淋巴细胞浸润丰富,PD-L1的表达较高,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瘤种[3]。替雷利珠单抗是一种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对PD-1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其Fc段经过了基因工程改造,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少FcɣR与巨噬细胞的结合,从而消除了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吞噬作用,后者是T细胞清除和抗PD-1治疗潜在耐药的机制[4]。
RATIONALE-309证实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中,与安慰剂联合GP组相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组PFS显著延长(中位PFS:7.4个月 vs 9.6个月),HR值为0.50 (0.37, 0.68);同时客观缓解率(ORR)提升了14.2%(55.3% vs 69.5%);CR率提升了2.4倍(16% vs 6.8%)[5]。
基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化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强效缩瘤的特点,本中心发起了一项评估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化疗,之后进行同期放化疗,辅助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IVa期鼻咽癌的II期研究,希望为高危局晚期NPC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化疗新辅助治疗高危局晚期NPC早期疗效突出
研究设计:
该研究纳入IVa期非角化型鼻咽癌患者,入组患者接受GP方案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之后接受标准同步放化疗,辅助阶段接受替雷利珠单抗的维持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
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PFS和安全性。
基线特征:
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入组27例IVa期鼻咽癌患者,中位年龄为49岁,77.8%为男性。
新辅助阶段疗效数据:
截止至2022年11月7日,27例完成新辅助治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方案新辅助治疗CRR为11.1%,ORR为88.9%,DCR为100%。
典型病例:
新辅助阶段安全性数据(治疗期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
初步分析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P方案新辅助治疗在高危局晚期鼻咽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潜力,安全可控,替雷利珠单抗再次擂响局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战鼓。
研究者解读与展望
临床上一般将UICC/AJCC临床分期标准(第八版)中的III期(T3N0–2M0, T0–2N2M0)和 IVa 期(T4 或 N3M0)鼻咽癌归属于局晚期鼻咽癌(LA NPC)。LA NPC患者的异质性较强,其中T3-4N0M0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好,目前的探索以降阶治疗为主(低毒高安全性);其他类型的探索以强化治疗为主,治疗策略包括同步放化疗之后增加辅助化疗,或者在同步放化疗之前增加诱导化疗。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和鼻咽癌诊疗水平的提高,局部复发风险已经大幅降低,而远处转移已经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进一步降低远处转移风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一方面纠正了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和肿瘤逃逸的问题,达到清除微小残存病灶的目标;另外一方面药物安全可控,能够长期维持治疗,持续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
在本研究中,第一阶段的新辅助治疗后ORR达88.9%,初步展示免疫联合化疗的协同杀伤肿瘤的作用;相信随着研究方案的持续进行,全程治疗的数据将会进一步验证免疫联合放化疗治疗策略,期待能够为局晚期患者带来更多的治愈机会。
本材料目的在于传递医药前沿信息、研究进展和科学信息交流,非广告用途,亦不构成对任何药物的商业推广或对诊疗方案的推荐。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内容可能含有未在中国批准的临床适应症,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71(3):209-249. doi:10.3322/caac.21660
[2].Zhang Y, Chen L, Hu GQ, et al.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9;381(12):1124-1135. doi:10.1056/NEJMoa1905287
[3].Yu Y, Ke L, Lv X, et al.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ncer Manag Res. 2018;10:1935-1946. Published 2018 Jul 9. doi:10.2147/CMAR.S167071
[4].Zhang T, Song X, Xu L, et al. The binding of an anti-PD-1 antibody to FcγRΙ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18;67(7):1079-1090. doi:10.1007/s00262-018-2160-x
[5].10.1200/JCO.2022.40.36_suppl.384950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0, no. 36_suppl (October 20, 2022) 384950-38495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