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女性、不吸烟、早期腺癌成新趋势!16年大数据研究,揭示可手术肺癌流行病学显著变迁

2025-09-24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Lung Cancer上发表题为“手术治疗的肺癌的演变趋势:一项基于医院的16年流行病学分析”的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系统回溯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至2021年间共21,7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数据,历时16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研究之一。该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中国人群可手术肺癌的疾病谱正在发生深刻变迁,为未来我国肺癌的预防、早期筛查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的循证医学依据。



研究背景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外科手术是根治早期肺癌最主要的手段,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远高于晚期患者。因此,洞察可手术肺癌患者群体的特征变化,相当于把握了肺癌防控的“前沿阵地”,能最敏锐地反映出发病趋势、筛查效果和临床诊治水平的变迁。


核心发现详解:四大结构性转变引人深思


通过对超过2万例手术患者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了以下三大显著趋势:


01
患者群体结构巨变:女性、年轻不吸烟者比例迅速攀升


女性患者占比从2006年的29.9%持续上升至2021年的59.5%,超过男性,颠覆了传统认知中肺癌以男性为主的观念。“不吸烟”成为新常态。不吸烟的患者比例从42.3%大幅增至72.0%。其中,女性患者中不吸烟者的比例高达97.5%。此外,年轻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增多。小于45岁的年轻患者比例从6.2%上升至15.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女性患者的比例从3.4%激增至19.2%,增幅远超男性。这提示对年轻、不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需给予高度重视。



02
病理类型更迭:腺癌占据绝对主导


病理类型构成发生根本性转变。腺癌的比例从41.2%上升至75.9%,成为绝对主要的病理类型。与之相反,与吸烟关系更为密切的鳞癌比例从41.2%下降至11.9%。这一变化可能与吸烟率下降及筛查手段(LDCT)对周围型腺癌的高敏感性相关。



03
早期诊断率大幅提升:早诊早治成效显著


最大的积极变化之一是早期诊断率大幅提升。确诊时为0-I期的患者比例从37.1%跃升至85.0%,意味着超过八成的患者可在早期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这一成果与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直接相关。因体检发现肺癌的比例从44.0%上升至70.5%,早期诊断率稳步增长。



临床启示与未来展望:呼吁更新筛查与防治策略


本研究的发现对未来的肺癌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陈海泉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再次清晰地表明,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继续将筛查和高危人群的定义只局限于‘中老年’和‘重度吸烟’者,将会漏掉大量年轻的、不吸烟的,尤其是女性患者。”


基于此,研究团队再次强调其创新性提出的“低龄,低频”筛查策略的重要性。即对于任何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一次基线筛查,但若筛查结果没有问题,可以将复查放在5到10年之后。这种策略旨在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覆盖被现有指南忽略的风险人群。


总结而言,肺癌的疾病谱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项历时16年的大规模研究描绘了一幅中国可手术肺癌变迁的清晰图景:一个以女性、不吸烟、早期腺癌为主的新趋势已然出现。 这不仅更新了我们对肺癌的科学认知,更迫切要求我们的防治策略随之进化,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肺癌防控,造福更多患者。


供稿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