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次为大家带来《炎症性肠病组织学缓解与女性生育能力:一项瑞典全国性研究》,敬请关注!
<第20期>
炎症性肠病组织学缓解与女性生育能力:
一项瑞典全国性研究
通讯作者:
Karl Mårild, 瑞典西尔维亚女王儿童医院,儿科医学博士
背景与目的
炎症性肠病(IBD)与女性生育能力下降有关,但尚不清楚生育率如何随组织学疾病活动而变化。
方法
这是一项全国性IBD队列研究,针对瑞典15~44岁的女性进行调查。比较了有组织学炎症期间与无组织学炎症期间的生育率 (n=21,046;随访时间1990—2016) 以及有临床活动(IBD相关住院、手术或升阶治疗)与无临床活动期间的生育率(n=24,995;随访时间2006—2020)。考虑到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和合并症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泊松回归分析来估计处于组织学活动期(与组织学缓解期相比)的12个月期间和处于临床活动期IBD(与临床缓解期相比) 的3个月期间受孕的活产婴儿的调整生育率比(aFRR)。
结果
在组织学活动期与组织学缓解期,每100人年的随访中分别有6.35例(95%CI,5.98~6.73)和7.09例(95% CI,6.48~7.70) 活产受孕,平均每14例持续10年处于组织学活动期的女性患者少生1名婴儿(aFRR 0.90;95% CI,0.81~1.00)。处于溃疡性结肠炎(UC)[aFRR 0.89 (95% CI,0.78~1.02)]和克罗恩病(CD)[aFRR 0.86 (95% CI,0.72~1.04)]组织学活动期的女性生育率降低程度相当。IBD临床活动期的aFRR为0.76(95% CI,0.72~0.79),平均每6例持续10年处于临床活动期的女性患者少生育1个婴儿。临床活动期UC[aFRR 0.75(95% CI,0.70~0.81)]和CD[aFRR 0.76(95% CI, 0.70~0.82)]患者的生育力降低。在临床缓解期的IBD女性中,组织学炎症(与组织学缓解相比)与生育力降低相关[aFRR 0.85(95% CI,0.73-0.98)]。
结论
CD和UC患者的组织学和临床活动与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处于临床缓解期的IBD女性患者中,组织学炎症也与生育力下降相关。
图1.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UC和CD。IBD治疗目标主要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取得临床和内镜缓解的同时,仍存在持续组织学炎症,这与IBD临床复发、接受结肠切除手术和异型增生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因此,组织学缓解已被越来越多提出作为IBD治疗的重要目标。
IBD发病高峰年龄与生育年龄重叠,其与女性生育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关联,但尚不清楚组织学疾病活动对生育率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通过全国范围的研究,旨在揭示IBD组织学炎症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为IBD管理和女性生育健康提供新的见解。
这项全国范围的研究总计纳入超过21,000例接受回结肠活检的IBD女性患者,减少了选择偏倚。利用前瞻性数据,消除了回顾性研究中存在的回忆偏倚。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住院、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相关数据,明确临床疾病活动期,以进一步分析临床缓解期IBD患者组织学炎症与其生育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整,包括年龄、合并症和教育水平,并进行了多项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IBD临床活动期间患者生育力显著降低,与普遍认知相反,活动期UC与CD女性患者的生育力降低相当。并首次提出,即使在处于临床缓解期的女性IBD患者,组织学炎症也与其生育能力降低相关。组织学炎症对整体生育率的影响可能较小[aFRR 0.90 (95% CI,0.81–1.00)],但对个体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可能超出生殖健康方面,因为女性生育力下降还与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相关。这项研究突出了IBD管理中组织学缓解的重要性,以及炎症对女性生育能力的潜在影响,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译者简介
译者
林倩云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友谊医院种子计划等课题,近年发表及参与发表论文数篇,多次在DDW、UEGW等国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艰难梭菌感染等。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2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