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期为大家带来《地中海饮食对新诊断克罗恩病患者的影响和机制:一项前瞻性队列的多组学研究结果》,敬请关注!
<第45期>
地中海饮食对新诊断克罗恩病患者的影响和机制:一项前瞻性队列的多组学研究结果
通讯作者:
Lihi Godny博士,Iris Dotan医学博士,以色列佩塔提克瓦市拉宾医疗中心(Rabin Medical Center)消化内科
背景与目的
为了阐明地中海饮食(MED)对克罗恩病(CD)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本研究探讨了坚持MED对CD疾病进程、炎症标志物以及微生物和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新诊断的CD患者并进行前瞻性随访。通过预设的炎症性肠病地中海饮食评分(IBDMED评分)进行重复食物频率问卷调查(FFQ)联合经过验证的MED依从性筛查工具以评估MED依从性。每次随访时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C反应蛋白(CRP)、粪便钙卫蛋白以及菌群组成(16S核糖体RNA测序)。对基线血清和粪便样本进行靶向定量代谢组学分析。
结果
连续纳入271例CD患者(男性占52%,平均年龄31±12岁,B1型占75%),共收集了636份FFQ(每位患者1~5份)。未出现复杂CD病程患者的MED依从性显著高于出现复杂病程的患者,且MED依从性与CDAI、粪便钙卫蛋白、CRP和菌群失调指数呈负相关(P值均<0.05)。MED依从性的增加与CDAI和炎症标志物的降低显著相关(P<0.05)。MED依从性与共生菌群和包括Faecalibacterium在内的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以及植物代谢物、维生素衍生物和氨基酸显著相关。相反,MED依从性与口腔来源的菌属,如Escherichia coli和Ruminococcus gnavus等已知CD相关菌种,以及色氨酸代谢物、神经酰胺和初级胆汁酸呈负相关(错误发现率<0.2)。
结论
坚持MED与CD患者较好的临床预后及炎症标志物水平降低显著相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初级胆汁酸水平、改善菌群失调状态,以及形成有益的菌群-代谢物组成模式实现。未来需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MED在CD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在这项针对新诊断克罗恩病(CD)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纵向随访研究中,结果提示,遵循地中海饮食(MED)与不出现疾病进展、较低的炎症水平和肠道菌群失调程度相关。并且随时间推移,对MED的依从性增加与炎症指标的下降相关。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由MED与有益菌群和抗炎代谢物之间的正相关,以及与菌群失调和炎症相关菌群/代谢物之间的负相关所介导。
该研究还开发了一个新的IBDMED评分系统,基于食物频率问卷(FFQ)评估患者饮食习惯,并包括推荐食物(如发酵食品、多种颜色植物、全谷物等)的正向得分;不推荐食物(如甜食、零食、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的负向评分;特别将“多颜色植物”和“淀粉类蔬菜(如马铃薯)”纳入考虑,以更好反映微生态变化。
从机制上看,MED是一种植物性、高纤维饮食,其部分抗炎效应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介导。该研究通过微生态与代谢组学发现,高MED依从性与富含如Faecalibacterium等产丁酸的菌群相关,也与某些抗炎代谢物呈正相关,而这些代谢物与粪便钙卫蛋白呈负相关。相反,低MED依从性及其不推荐食物与促炎菌群(如Escherichia coli和Ruminococcus gnavus等)及其代谢物相关联,这些物质在IBD中被认为具有促炎作用。
由于即使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治疗下,IBD患者的长期缓解率仍有限,因此需要包括饮食干预在内的广泛靶向管理策略。与当前治疗相比,饮食调整更易被接受、成本更低,作为辅助或优化治疗的方式亦具有现实意义。应进一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MED在CD预防与管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具备样本量大、前瞻性设计等多个优势,并且在约2年随访中多次评估了饮食、临床、炎症和菌群参数。随访管理由IBD MDT负责,保障了系统性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模式。纳入新诊断的CD患者,其组内异质性低,更适合研究肠道可调节因素。此外该研究还开发了新型的IBDMED评分,通过整合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全面分析,深化了MED–宿主–菌群–代谢物互作机制及其对炎症影响的理解。
同时本研究亦有局限性:其为观察性研究,因果倒置可能性无法完全排除。为了进一步验证MED在CD改善中的因果关系与适用性,仍需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此外,FFQ虽在营养学研究中常用,但相较于7日饮食记录法存在回忆偏倚。
总之,在新诊断的CD患者中,MED依从性高与无疾病进展、炎症减轻、微生态改善和代谢产物构成优化密切相关。以菌群为靶点的饮食干预如MED,值得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在改善肠道微生态与CD病程中的潜在价值。
译者简介
译者
刘义思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5年发表多篇核心及SCI文章。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