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肝纤维化患者新分类法:基质体基因揭示临床特征

2024-04-0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成果名基于基质组基因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亚分类,识别出临床和分子异质性

发表期刊:肝病学》[Hepatology,IF(2022):14]

通讯作者:尤红

第一作者:陈巍、孙亚朦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细胞外基质基因集的肝纤维化新型分类方法,并系统阐明了不同亚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为其精准诊断、预后分层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使更多的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获益。



研究解读


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是我国常见病,逆转肝纤维化是减少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及死亡的关键。临床上约40%的患者在有效病因控制后肝纤维化仍不逆转,原因尚不明确。


为了阐明病因控制后肝纤维化不完全逆转的深层原因,北京友谊医院肝病分中心研究团队以细胞外基质(ECM)为切入点,应用肝纤维化病人治疗前后肝穿的临床和多组学数据,首次全面解析了肝纤维化特异性ECM分子景观, 并鉴定了一个不受病因扰动的肝纤维化特异性ECM基因集(Liver fibrosis-specific matrisome gene,LFMG)。


LFMG表达与肝纤维化分期高度正相关,不仅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也能更敏感更客观地反映肝纤维化中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基质重塑,可用于精准评价肝纤维化逆转。由于LFMG表达水平在不同肝纤维化患者间存在显著异质性,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肝纤维化分子分型系统。基于LFMG肝纤维化分子分型系统甚至可亚分类组织学病理分期一致的肝纤维化患者,而且不同亚组患者肝内的LFMG表达水平、肝脏硬度、肝内星状细胞活化程度、炎细胞浸润以及肝内增殖、免疫及促纤维化信号活性等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MFAP4+ 肝星状细胞亚群是LFMG信号表达及失调的主要细胞来源,在不同亚型患者间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是驱动LFMG肝纤维化分子分型的细胞基础。


综上,LFMG和MFAP4+ 肝星状细胞亚群的异质性可能是影响不同亚型肝纤维化患者病因治疗后出现不同逆转结局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以“Matrisome gene-based sub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ibrosis identifies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terogeneities”为题在2023年10月发表于肝病研究顶刊Hepatology,影响因子14.0。



专家点评


贾继东教授.jpg
通讯作者

贾继东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



有效病因控制可以逆转肝纤维化,但并不能逆转所有患者的肝纤维化状态。因此,阐明有效病因控制后肝纤维化不逆转的原因,对于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进而提高肝纤维化逆转率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从实际临床难题出发,充分利用了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队列样本,并结合多组学研究手段,首次报道了肝纤维化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基因集,并明确了其在不同肝纤维化患者间的分子异质性;创新性地基于肝纤维化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基因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肝纤维化精准分型和逆转评价系统,可实现对具有不同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肝纤维化患者亚分型以及肝纤维逆转的精准评价;另外,该研究也进一步提出了MFAP4+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亚型的差异是介导细胞外基质异质性及肝纤维化分子分型的主要细胞来源,进而阐明了有效病因控制后肝纤维化不逆转这一临床难题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


该研究发现拓展了对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分子景观的新认识,有助于推动肝纤维化传统病理诊断向分子病理诊断的转变,为肝纤维化的精准诊断、病因治疗策略优化及预后分层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肝纤维化特异性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候选靶点。



作者介绍


图片3.png
通讯作者

尤红

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人才。担任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及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组长等多个职务。长期致力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诊治和纤维化发病机理研究,组织建立了我国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人的长期随访队列,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牵头/执笔制定国际指南6部和国内指南/共识17部,《Gastroenterology》《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曾获亚太地区肝病年会青年研究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图片1.png
第一作者

陈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肝纤维化发生及逆转机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JHEP Rep, Hepatol Commun等肝病领域高水平杂志发表SCI文章多篇。曾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首都医学青年创新学者等人才项目资助,以及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以及国际肝窦研究协会颁发的青年研究者奖。


图片2.png
第一作者

孙亚朦

博士,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副研究员,近10年来一直从事与乙肝肝纤维化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著,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著2项,作为课题骨干全面参与到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团队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依托于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 “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长期坚持以常见肝病的规范化诊疗及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特色,以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无创诊断和新疗法为主要科研方向。形成以原因不明肝病诊断、危重肝病救治、门脉高压及终末期肝病序贯治疗为特色的全国性诊疗中心。   近十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8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