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包括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在内的消化道肿瘤占据我国全部癌症发病率的四成以上[1]。呋喹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现已成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三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并作为1A类证据的I级推荐用药[2]。与此同时,多项关于呋喹替尼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3]。
2023年7月7日,“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盛大开幕。同期,和黄医药卫星会也在哈尔滨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主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代恩勇教授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婧华教授就2023年ASCO年会的精华内容进行了讨论与解读,现将会议精粹整理如下。
主席致辞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首先为大会作了开场致辞。张艳桥教授表示,很高兴能够与众多学者一同学习与分享呋喹替尼在临床中的应用经验与体会,衷心期待各位同道能够在本次学术交流中有所收获。
张艳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呋喹替尼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还有较多空间值得探索,希望通过对呋喹替尼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挖掘,使更多肿瘤患者从中获益,同时也预祝本次卫星会圆满成功。
刘云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多项研究齐头并进,助力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以“至精致优-抗血管生成在消化道胃肠肿瘤中的治疗地位”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其中指出,血管生成是胃肠消化道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因素,持续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显著相关[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它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形成等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也是胃肠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相关研究表明[5],VEGF主要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五种分泌蛋白,并通过与膜上的VEGFR-1/2/3等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来实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呋喹替尼是一款针对VEGFR-1/2/3的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其具有药物半衰期短、耐药性风险低的特点。
FRESCO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共计纳入416名晚期mCRC患者,旨在评估呋喹替尼用于既往标准治疗后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呋喹替尼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期(mOS)延长至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延长至3.71个月,并显示出了总体可控的药物安全性[6]。凭借在FRESCO研究的结果,呋喹替尼也被《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版)》列为mCRC三线治疗的I级推荐用药。在FRESCO研究的基础上,FRESCO-2研究也在全球范围的多个中心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呋喹替尼治疗全球mCR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FRESCO-2研究的结果显示,呋喹替尼组的mOS为7.4个月,mPFS则延长至3.7个月,并且分别降低了34%的死亡风险和68%的进展风险[7]。
李志伟教授讲到,抗血管生成是影响肿瘤微环境进而调控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中的关键一环[8]。根据一项Ib/II期、多中心、二阶段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幸福组合”治疗方案有望提高晚期mCRC的生存获益,使pMMR型晚期mCRC患者的平均OS和平均PFS分别延长至20个月和6.9个月,疾病控制率(DCR)达到92%[9]。
在胃癌的治疗方面,一项旨在评估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25.9%,DCR达到了66.7%,81.5%的患者出现了肿瘤退缩,并且整体上显示出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10]。不仅如此,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主持的一项评估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在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III期研究(NCT03223376)已经取得了阳性顶线结果,这进一步提示了呋喹替尼对胃癌的疗效,其详细数据将于后续国际会议上公布。李志伟教授相信,随着更多研究的不断开展,将进一步验证呋喹替尼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应用效果。
李志伟教授讲述呋喹替尼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循证之路
贴近临床实践,真实世界视角下的mCRC治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讲述的主题为“靶向未来-呋喹替尼消化道肿瘤真实世界研究进展”,其中提及了以抗血管治疗为中心的多种治疗方案联合的一系列机制研究。例如,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治疗或放疗后可能具有改善及协同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效果,并且其与化疗联合后还可能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11-13]。紧接着,王畅教授分享了一系列基于自身对照的真实世界研究。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福祥教授主持的一项观察呋喹替尼联合mFOLFOX6/FOLFIRI一线治疗mCRC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中,其中期结果ORR达到了75%,DCR达到了100%[14-16];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永顺教授主持了一项评价呋喹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肠道菌群胶囊治疗三线晚期MSS型mCR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患者的mPFS达9.6个月,mOS达13.5个月,DCR达到95%,并且55%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17];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与张明生教授联合主持了一项关于呋喹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立体定向放疗三线及后线治疗晚期mCRC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mPFS达到了8.5个月且整体安全性可控[18];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主持的一项呋喹替尼在mCRC患者中单药序贯联合的回顾性研究中,序贯组患者的mPFS达到了12.8个月,初步揭示了序贯治疗在mCRC中的潜在价值[19]。
王畅教授还介绍了呋喹替尼与其他TKI类药物进行比较的真实世界研究。FRESCO Hybrid研究是一项利用III期临床与真实世界外部对照比较呋喹替尼与其他TKI类药物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组的mPFS延长至3.71个月,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优于其他TKIs组的mPFS(2.49个月,P=0.019)。在亚组分析中,对于既往在三线以内使用化疗方案(HR=0.58,P=0.004)、原发部位在直肠/左半结肠(HR=0.62,P=0.013)以及伴多发转移灶(HR=0.68,P=0.034)的mCRC患者,呋喹替尼可以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20]。除此之外,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建兵教授主持的关于TKI类药物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MSS 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中,呋喹替尼联合PD-1抑制剂组的mPFS达到了6.4个月[21],显示了值得期待的疗效。
王畅教授讲述呋喹替尼真实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
此后,刘云鹏教授针对李志伟教授和王畅教授的分享主题进行了点评。刘云鹏教授指出,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与传统的大分子抗血管靶向药不同,具有VEGFR-1/2/3等多个作用靶点的呋喹替尼主要是在后线治疗中单独使用。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呋喹替尼与其他治疗的联合方案在消化道肿瘤的潜在价值会得到进一步挖掘。
百花齐放,领域大咖坐而论道
在本次大会中,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代恩勇教授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婧华教授也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代恩勇教授指出,呋喹替尼未来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例如对于肠癌而言,呋喹替尼就具有向前线治疗拓展的潜在可能。对于免疫治疗反应不佳的MSS型mCRC患者,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治疗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胃癌方面,在目前一线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表现不够理想,但其在二线治疗中反而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这可能是由于一线治疗对肿瘤的微环境造成了一些影响。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索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
代恩勇教授参与讨论
孙婧华教授在讨论中提到,联合治疗十分看重患者的耐受性,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是多药方案选择的首要因素。从目前呋喹替尼相关的随机对照RCT研究及真实世界RWS研究的结果来看,呋喹替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6,10,17,18],这为其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证,同时疗效的提高也为联合治疗策略向前线拓展提供了可能。由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调控机制不断被揭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针对肿瘤代谢、TME、肠道微生态等不同机制药物与化疗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如何更好更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在RCT研究基础上,高水平的RWS研究也会回答临床上的热点问题,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RCT研究和RWS研究的深入,会推动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
孙婧华教授参与讨论
随着会议进入尾声,会议主席张艳桥教授及刘云鹏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在本次卫星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分享了呋喹替尼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前沿进展,一同探讨了呋喹替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同时两位教授也指出,从呋喹替尼为切入点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抗血管生成和TKI药物的机制还有很多谜团,希望广大专家学者能够更多地用科研思维对待日常的临床工作,不断挖掘和探索,让更多药物能够充分体现其价值,从而使更多的国内外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 R Zheng, S Zhang, H Zeng,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02:002
[2]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版)》
[3] Li J, et al. A Phase IV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Fruquintinib in Chinese real-world clinical practice. ASCO 2023; 2. NCT04005066
[4] Jászai J, Schmidt MHH.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Tumor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Cells. 2019;8(9):1102. Published 2019 Sep 18. doi:10.3390/cells8091102
[5] Apte RS, Chen DS, Ferrara N. VEGF in Signaling and Disease: Beyond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Cell. 2019;176(6):1248-1264. doi:10.1016/j.cell.2019.01.021
[6] Jin Li, Shukui Qin, Rui-Hua Xu et al. Effect of Fruquintinib vs Placebo o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FRESCO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319(24):1-11.doi:10.1001/jama.2018.7855
[7] Dasari A, Sobrero A, Yao J, et al. FRESCO-2: a global Phase III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ruquintinib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Future Oncol. 2021;17(24):3151-3162.
[8] Fukumura D, Kloepper J, Amoozgar Z, Duda DG, Jain RK. Enhanc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using antiangiogen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Nat Rev Clin Oncol. 2018 May;15(5):325-340.
[9] Guo Y, Zhang W, Ying J, et al. Phase 1b/2 trial of fruquintinib plus sintilimab in treating advanced solid tumours: The dose-escalation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ohort in the dose-expansion phases. Eur J Cancer. 2023;181:26-37.
[10] Zhang Y, Wang ZX, Shen L, et al. A phase Ib/II study of fruquin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paclitaxel as the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ancer Commun (Lond). 2023;43(1):150-153.
[11] Wang Y, Wei B, Gao J, et al. Combination of Fruquintinib and Anti-PD-1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J Immunol. 2020;205(10):2905-2915.
[12] Chen JL, Pan CK, Huang YS,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a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high-dose irradiation, anti-PDL1, and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murine lung tumor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21;70(2):391-404.
[13] Sun Q, Zhou J, Zhang Z, et al. Discovery of fruquintinib, a potent and highly selectiv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of VEGFR 1, 2, 3 tyrosine kinases for cancer therapy. Cancer Biol Ther. 2014;15(12):1635-1645.
[14] Tang W, Ren L, Liu T, et al. Bevacizumab Plus mFOLFOX6 Versus mFOLFOX6 Alon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RAS Mutant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Liver-Limited Metastases: The BEC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20;38(27):3175-3184.
[15] Qin S, Li J, Wang L, 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First-Line Cetuximab Plus Leucovorin, Fluorouracil, and Oxaliplatin (FOLFOX-4) Versus FOLFOX-4 in Patients With RAS Wild-Typ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III TAILOR Trial. J Clin Oncol. 2018;36(30):3031-3039.
[16] Falcone A, Ricci S, Brunetti I, et al. Phase III trial of infusional 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and irinotecan (FOLFOXIRI) compared with infusional 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irinotecan (FOLFIRI)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Gruppo Oncologico Nord Ovest. J Clin Oncol. 2007;25(13):1670-1676.
[17] W.Zhao, et al.2022ESMO IO.Abstract 109
[18] 2023 ASCO GI, Abstract#150
[19] 2022 ESMO GI. Abstract # 536.
[20] 2021 CSCO : oral FRESCO Hybrid
[21] Sun L, Huang S, Li D, Mao Y, Wang Y, Wu J.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ruquintinib Plus PD-1 Inhibitors Versus Regorafenib Plus PD-1 Inhibitors in Refractory Microsatellite S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Front Oncol. 2021;11:754881. Published 2021 Oct 6.
本资料由和黄医药提供支持。
本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而非广告宣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