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肿瘤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生长、转移的关键微环境。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加快了抗血管生成治疗模式应用于肿瘤的步伐。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TKI),目前已在多个癌种治疗领域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9月22日召开的 CSCO 抗血管生成治疗专场卫星会当中,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的主持下,国内多领域大咖共同为听众呈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肺癌、胃癌、肝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整理如下!
晚期肺癌:联合策略多点布局,全面开花
讲者:上海肺科医院 周彩存
周彩存教授对于肺癌领域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其他手段联合治疗的策略所展开的研究探索进行了逐一介绍,体现出以抗血管生成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在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性。
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 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ABC 转运蛋白过表达是发生多药耐药的重要因素。
阿帕替尼可逆转多药耐药,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显示,阿帕替尼可提高肺癌耐药细胞中多西他赛的摄取,对抗其耐药现象。临床研究也证实,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显著提高一线化疗进展的晚期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的相关中国研究正在进行中,已有初步结果,令人期待。
抗血管生成联合EGFR-TKI 基础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阿帕替尼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 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和移植瘤模型的增殖。前瞻性研 究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对于 EGFR-TKI 耐药的 NSCLC 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埃克替尼 6个月内缓慢进展的患者,加用阿帕替尼后 中位PFS可达5.33个月,且安全性良好,提示 EGFR-TKI 短期耐药的患者,联合阿 帕替尼可带来更多获益。阿帕替尼一线 联合吉非替尼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结果可期。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 肿瘤血管异常会引发免疫抑制,血管正常化可提供免疫支持的肿瘤微环 境(TME)。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PD-1/PD-L1) 抑制剂开启了肺癌免疫治疗新时代,然而有效率偏低是免疫治疗普遍存在的问 题。如何增加获益的人群比例是免疫治 疗的关键。雷莫芦单抗等分别在一线、 二线、三线及以后联合免疫治疗取得了 优于免疫治疗单药的疗效。三线及以后 阿帕替尼联合 PD-1 的Ib 期开放、剂量对照研究显示,总体客观缓解率(ORR) 达 41.2%,疾病控制率(DCR)达 94.1%, 阿帕替尼250 mg组的中位PFS达24周, 不良反应轻微,被推荐成为II期研究的剂量。
晚期胃癌:探索继续,突破不断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 朱陵君
朱陵君教授对胃癌领域相应探索历程进行了阐述。2009年ToGA研究的成功宣告胃癌进入分子靶向治疗 时代。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检测与抗 HER2 治疗的推荐均是基于ToGA研究作出的 。 2014 年ramucirumab 作为第二种靶向药物被纳入NCCN指南南。与抗 HER-2 药物作用于细胞增殖信号通路不同,ramucirumab是作用于血管生成通路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中国,兼具疗效、经济学、可及性、 依从性的胃癌靶向药物可谓是一片空白,而 2014 年阿帕替尼的横空出世,也真正填补了这项空白。正是靶向治疗的不断进步使胃癌的全身治疗不再局限于单纯化疗,2015年NCCN指南更是摒弃“化疗”的说法,而以“全身治疗”代替,以便更好地兼顾“化疗”与“靶向治疗”。
2018 年靶向治疗在胃癌领域继续前行,特别是在与联合治疗的大趋势下,突破不断。肿瘤血管是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多个环节,肿瘤的异常血管系统将引发TME 的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PD-1抗体或能通过血管正常化,将抑制免疫的TME恢复为支持免疫的TME。基于此思路,解放军307医院徐建明教授主导的一项I 期开放临床研究,旨在评价PD-1(SHR-1210)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标准治疗耐药的晚期肝细胞癌、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EGJC)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证实,PD-1(200 mg/2w)联合阿帕替尼(250 mg/d)的治疗效果最佳,在晚期胃癌/EGJC的ORR达13.6%,DCR达77.3%,且安全性可控。山西省肿瘤医院杨牡丹教授主导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临床研究则评价了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首次评价的ORR 达23.08%,不良反应可接受。
胃癌是异质性非常高的一类肿瘤。展望未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胃癌基因分型的准确性亦将逐步提升,并以此助力精准医疗的有序开展。精准诊断,加上对现有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新靶点药物的陆续开发,势必引领未来胃癌治疗模式的根本变革。
晚期肝癌:曲折中前行,打破困境与僵局
讲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 华海清
我国是肝癌重灾区,占全球肝癌发病率的55%。肝细胞癌(HCC)是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我国70%的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癌预后凶险,在我国死亡排名前10的恶性肿瘤中,肝癌占比15%,仅次于肺癌和胃癌。不同区域的肝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除感染因素以外,还有环境生活因素、自身疾病及遗传因素。基于这些发病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于肝癌诊疗做出了巨大努力,华海清教授在报告中详尽梳理了各项肝癌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SHARP、Oriental 研究奠定了索拉非尼晚期肝癌的一线地位。EACH研究则确立了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但索拉非尼和系统化疗仍是目前晚期肝癌极为有限的治疗用药。新版2017《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议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肝功能、肝外转移、血管侵犯、肿瘤数目及肿瘤大小等特征进行疾病分期,并给予不同治疗策略。
与HCC 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分子信号通路繁多,导致肝癌的肿瘤异质性强,精准治疗研究进展缓慢。近些年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成功,打破了肝癌靶向领域10年无进展的僵局。一线治疗RE⁃FLECT研究证实,仑伐替尼的生存获益非劣效于索拉非尼。二线治疗RESORCE研究则为索拉非尼治疗进展的肝癌患者提供了二线选择。研究显示,瑞戈非尼二线治疗的中位OS(10.6个月对7.8个月)、PFS(3.1个月对1.5个月)及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TTP,3.2个月对1.5个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P值均<0.001)。
基础研究表明,阿帕替尼不仅能对6种肝癌细胞系的增殖有直接抑制作用,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间接抗肿瘤效应。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主导的单臂、Ⅱ期临床研究验证了阿帕替尼(850 mg/d或750 mg/d)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非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其中位TTP和OS获益可能优于索拉非尼在Asia-Pacific研究中的表现。这一研究结论得到国际认可,并在2014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以壁报形式展出。正在进行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旨在对比阿帕替尼(750 mg/d)与安慰剂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期待。
在免疫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ORR达43.8%),其Ⅱ期临床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