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10日-13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双年会(CSPE2024)将在北京盛大召开。值此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进行专访,分享我国心脏器械治疗的新技术,以及本次大会起搏领域的亮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电图室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脏起搏学组组长,上海市心律学会主任委员,FHRS,《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年恰逢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30周年,回顾过去,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
宿燕岗教授:30年弹指一挥间,很多往事都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举2个例子:①20年前,当被选为分会青年委员时,我着实激动了很长时间,因为能当选分会委员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反映了分会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肯定。②2009年,我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起搏方面的专著——《心脏起搏器新功能解析》,很想请时任分会主委的王方正教授写个序言,但当时我和王教授的学术地位悬殊,接触也比较少。后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托人找到王教授,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并亲自逐句修改了我提交给他的草稿,令我非常感动。
中国医学论坛报:请您简要谈谈中国心脏器械治疗的应用现状,该领域又有哪些新技术和新进展呢?
宿燕岗教授:心脏植入性器械在国内使用总量每年都在以约10%的速度增长。2022年,国内植入总量超过12万例[1]。其中,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包括皮下ICD)、传导束起搏、无导线起搏和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数量增加比例更加明显。
起搏领域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从起搏系统硬件到软件再到生理性起搏的概念等一直都在不断进步和更新。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远程随访、无导线起搏器、传导束起搏、皮下ICD、CCM等在国内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明年将要进入中国的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心房及DDD无导线起搏器,也会逐渐在国内开展。其中,我国学者在传导束起搏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做了很多开拓性的临床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医学论坛报:如今,我国心脏起搏领域已取得了蓬勃发展,您认为在这过程中,分会做出了哪些巨大贡献?
宿燕岗教授: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分会功不可没。虽然大多数植入性心脏器械新技术的研发是以企业为主导,但这些新技术发明的理念、临床使用、新疗法的宣传、新技术的使用培训、临床研究的组织、医生间的学术交流、行业规范化以及专家共识的制定等等都离不开分会这个平台。分会聚集了大量心脏起搏领域专家,为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医学论坛报:作为本次大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者培训及器械治疗专场板块的负责人,您认为有哪些议题值得期待?
宿燕岗教授:会前培训一直是CSPE双年会的一大亮点。CRT是目前心脏器械植入术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分会多年来一直坚持组织专家进行CRT相关方面的全国培训工作,通过理论、手术观摩、带教和病例讨论(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著增加了可开展CRT的医疗中心,改善了大量全国各地有CRT适应证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此外,器械治疗专场板块包括心脏性猝死、无导线起搏、传导束起搏和手术演示等,精彩纷呈,希望能让每位与会者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 625-66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7.001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青伟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