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8年1月9日,第二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简写为《白皮书》)发布,有关医生整体执业环境、职业认同感、薪资以及工作时长等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热议。第二版《白皮书》写到,62%医生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对于这一数据,有的医生觉得言过其实,有的则认为现实还要更严峻。为此,本报特邀两版《白皮书》的核心设计者、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邓利强主任,为您解惑。
《白皮书》意义何在?了解心声,转达诉求
《论坛报》:您觉得《白皮书》的发布对医生群体有哪些意义?
邓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作为行业第三方,通过大量调研发布了《白 皮书》,旨在了解医生心声,转达医生诉求,尽可能让政策制定者以及全社会更看清全国医生真实的执业状况;同时向社会呼吁关注中国医生的执业状况,希望大家能意识到,医生被攻击谩骂、医生执业状况不佳甚至受到医疗暴力的威胁,反过来会深刻地威胁到每个人的医疗健康保障。
在2002年与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也曾开展了针对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的调研,但那个时候关注医生执业状况的呼声非常弱,甚至有民众对“医生收入低”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攻击谩骂。这几年经过各方努力,社会各界对医生的呼声越来越重视。总的来说,我对未来中国医生执业环境的发展持积极态度。
《论坛报》:您如何看待有人对《白皮书》数据提出的质疑?
邓主任 :这次《白皮书》调查显示,中国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比例从2011的 78.01%降到 2017 年的45.00%,说明医生从医意愿明显提高。对这一结果,有医疗界的网络名人质疑,自己身边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的比例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从第二版《白皮书》发布以来,我经常遇到这类质疑。中国医师协会向全国各地医院发放了近 20万份调查问卷,收集回 14多万份,剔除近1万份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达 13 多万份,并且委托第三方统计公司进行数据分析,才形成这本《白皮书》,其数据具有一定的全国代表性与科学性。发布《白皮书》的另一目的,就是希望医生可以对比自己的职业状况在全国医生中处于怎样的水平。需要强调的是,某个医生主观感受到的周围执业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代表全国医生执业环境的变化。
医生执业环境改善?小有所成,但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为改善医生执业环境,有关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障医生的执业安全。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医闹”入刑;2016年7月,国家九部门开展了“联合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与 2015 年相比,2016年 全 国 医 疗 纠 纷 减 少6.7%,涉医违法犯罪减少14.1%,根据上述数据,医生执业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明显的。但本次调研显示,仍有 62%的医生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
《论坛报》:为何大部分医生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
邓主任:一项政策的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存在执行力度的衰减,以及时间上的迟滞。个人层面上,基层医生对“执业环境改善”的体会相对滞后,不像参与政策顶层设计者,更容易看到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决心。
从机构层面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改善医患关系的决心都领会到位。个别地方政府存在维护医生权益力度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在2017年8月,陕西省兴平市某医院出现医闹事件,在多方催促下,地方职能部门仍采用赔偿钱款息事宁人的做法,这起了广大医生的严重不满。该医闹事件 10 余天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致陕西省兴平市市委的公开信》,随后兴平市地方职能部门才对医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行政拘留或行政警告。个别地方职能部门的这种做法给医生留下了负面印象,导致一线医生对整体执业环境改善的体会,存在滞后。
另外,随着医疗自媒体的兴起,其对伤医事件的报道,会放大个别案件的社会效应。与此同时,我对医疗自媒体的导向作用感到非常担忧。医生关注自身权益,希望改善执业环境,这很合理;但医生不可能通过与他人隔空对骂来改善自身形象或改善医患关系,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失去信任的医患关系。面对失去理性的患者一方,医生反而更保持需要理性。
《论坛报》:如何从国家政策层面或法律层面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邓主任:依据正在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法(草案)》,人民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责任。这个责任既包括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也包括对医务人员权益(包括医务人员收入)的保障。上述保障到位了,民众的就医体验就改善了,“看病贵”的问题便得到解决;再加上对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论坛报》:如果医疗纠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如何有效地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
邓主任:如果医疗纠纷发生了,我们要严厉打击非正常渠道的维权手段,保障所有医疗纠纷都走法制渠道;同时对于个别地方政府或医院领导不按中央部委文件精神去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医生加班容易休假难
2014 年的统计显示,14.43%的医生工作时间在国务院规定的法定时间内(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而本次调研显示医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各科室中,手术科室每周工作时间最长,达到53.30 小时。本次调研还显示,每周工作时间越长,医生对医疗改革的消极态度随之上升,积极态度下降。与其他年龄组比较,青年医生(26~35 岁组)每周工作时间最长(达到 52.43 小时),对医疗改革的被动接受情绪最高;与较高年龄组比较(>35岁),青年医生心理耗竭更严重。
《论坛报》:为何我国医生超时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加重了?
邓主任:过去在农村,乡民存在“头不疼就没有病”的观念,经常拖延病情。随着民众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增加,以及医疗保险报销力度的提升,老百姓开始真正依托医疗去解决自身健康问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民众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就诊人数逐年增加,这无疑会增加医生的工作量。尤其是手术室、儿科、心内科、骨科以及妇产科,这些科室对医生的需求量大,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医生超时超负荷工作的情况特别严重;甚至有部分医院存在强制医生超时超负荷工作的情况。
《论坛报》:医生超时工作会有哪些影响?
邓主任:医生超时超负荷工作势必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和疲劳加重,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疲劳会增加医生诊疗失误的风险,加重医生心理耗竭,具体可表现为公事公办(冷漠)以及缺乏工作热情(情感枯竭)等,随之导致医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下降。超时超负荷工作短时间内可以让医生收入得到改善,但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医生单位工作时间内的含金量。
《论坛报》:如何减轻医生工作负荷?
邓主任:① 提高医生收入,减轻其经济负担,让医生能合理分配工作时间。② 加强医院管理法制化,尊重医生休假权。③医生在多点执业的同时,也须注意劳逸结合。
《论坛报》:在医疗改革进程中,您觉得青年医生面临着哪些困惑?
邓主任 :对 于 26~35岁的青年医生,他们开始在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承担的临床一线工作最重,医疗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也需要他们,这导致青年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本次调研设计的质性访谈中有医生提到,如果医保患者费用超支,主治医生可能要承担一定经济风险,这导致部分医生对医疗改革存在消 极情绪。本次调研显示,我国医生收入的提高是通过年龄的增长逐渐累积的,并没有随着职位的升高出现跳跃性增长,这导致部分青年医生工作热情不足。为保证青年医生的长久发展,我们需要增加医生单位工作时间的含金量、设计更合理的晋升制度,并提高医生的社会认可度。
(本报实习记者 夏双双 记者 邢英 详见《中国医学论坛报》3月22日A6版)
专家介绍
邓利强,1988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1996年就读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律师执业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从事医疗卫生法律实务工作十余年并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他主编的《医疗法理案例解析》一书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此外,他还参与“四五普法教材”、《传染病防治法释义与适用》的编写,著有《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义务》等几十篇著作与论文。
邓利强非常重视法制宣传教育,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热线12》等栏目的特邀嘉宾,还应邀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国家图书馆百家讲坛等权威论坛律析点评法律热点问题。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澳门执业西医公会等的邀请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区进行法律讲座。
不仅如此,邓利强还参与了卫计委(原卫生部)的多项课题研究,为医疗卫生法律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