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华西感控:耳念珠菌的院内防控作战手册

2023-11-04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继“超级细菌”之后,“超级真菌”来势汹汹,2019年美国CDC在《抗生素耐药威胁报告》中将其列为“紧急威胁”,2022年WHO在真菌预警清单中将其列为“最高级别”,那么“超级真菌”究竟为何物,它是否如传说中那般令医护瑟瑟,今天,让我们走进科学,揭开“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神秘面纱。



作战目标

阻断耳念珠菌院内传播


作战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耳念珠菌
了解


一、培养形态无特殊,常规条件难鉴定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首次在日本一名女性患者外耳道发现的念珠菌属(也称假丝酵母菌属)新菌种,因此又称耳道假丝酵母菌。耳念珠菌耐高温、高盐,能在含100 g/L氯化钠培养基中生长,在25~42 ℃温度条件下生长良好。电镜下无明显鉴定特征,通常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酵母样细胞(图1),经菌落分纯后,可在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呈白色或奶油色菌落(图2),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呈淡粉红色或紫色菌落(图3)。    

    

传统的生化鉴定方法难以鉴定耳念珠菌,目前主要使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这两种方法,然而国内大部分医院鉴定能力有限,不能分离及准确鉴定耳念珠菌。一定程度上,影响耳念珠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发现、报道。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图片

图3


二、多重耐药常相伴,感染患者负担重       



2009年日本发现的首株耳念珠菌即为氟康唑耐药株。目前发现的耳念珠菌中,超过40%的菌株对至少两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约4.0%的菌株对三类抗真菌药耐药。

        

尽管大多数耳念珠菌菌株在病例筛查中发现,且其正常定植于健康人群皮肤表面时不易引起感染症状,但当遇到高感染风险人群时,耳念珠菌除了会导致外耳炎、乳突炎之外,还能引血流感染,伤口感染,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口咽部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外阴阴道炎等。而目前报道的耳念珠菌致侵袭性血流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0%~60%。

       

高感染风险人群包括:长期住院的患者;使用侵入性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喂食管、静脉导管或导尿管等)的患者;近期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免疫系统抑制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糖尿病病者;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三、全球播散加速度,定植污染难去除



耳念珠菌自发现至今,已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检出。尤其在美国,自2013年发现至今,已检出5654例临床病例和13163例筛查病例,而仅仅在过去的2022年,就暴发性的检出2377例临床病例和5754例筛查病例。   



耳念珠菌患者对其居住过的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采样阳性检出率高达70%。耳念珠菌可在患者使用的仪器设备(如输液泵、呼吸机面板、腋温计、血压计袖带、心电监护仪),床单元周围环境(如床栏、床头柜、吊塔台面、门把手、窗台、地面、水槽等)以及床垫,被套等长期存在,存活时间>3周,一些常用的消毒剂难以对耳念珠菌达到杀灭效果。此外,耳念珠菌在患者腋下及腹股沟部位可定植>1个月,以上因素均可能增加耳念珠菌院内传播风险,导致感染暴发。


四、国内耐药风险低,正视病原莫担心 

   

尽管耳念珠菌在国外被称为“超级真菌”,但我国现有耳念珠菌感染报道均为临床散发病例,且耐药性低,尚未发现异常致病性,与美国等主要流行区域真菌病原学特征有差异,此外根据2023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耳念珠菌按危害程度分类,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和我们熟知的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是同类。因此正视耳念珠菌,加强耳念珠菌监测,做好耳念珠菌患者管理,预防耳念珠菌院内传播,是当前院感人的主要议题。


作战方针

精准施策,有备无患



攻略一
早发现

由于耳念珠菌感染人体后的症状取决于感染部位与严重程度,与一般病原菌感染类似,无特殊性。因此,早发现主要基于病原学检测报告。当然如果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如来自有耳念珠菌疫情暴发的医疗机构,或自身之前呈检出过耳念珠菌,则应重点关注,积极进行病原学送检

攻略二
早报告

关于耳念珠菌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迟报!包括:

    

① 检验科或实验室检出耳念珠菌后,应尽快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培养及测序阳性结果均应上报!

    

② 当病区新收治由外院转入的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时,所在临床科室应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③ 临床科室发现本病区7天内检出≥2例耳念珠菌病例,应在发现第2例检出阳性时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启动流调与应急管控。



对于耳念珠菌的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阳性率要高于常规的培养鉴定法,因此,应尤其重视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结果的报告



攻略三
早隔离

临床科室发现收治了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后,应立即严格落实患者隔离,同时做好接触隔离。

    

① 患者隔离: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或集中安置,首选单间隔离,如单间数量有限时,应优先安置传播风险更高的耳念珠菌患者(急性腹泻、尚有伤口引流、临床操作频繁等)。

    

② 接触隔离:耳念珠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因此,要严格落实好接触隔离的各项措施,包括在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的病室门、床头、患者腕带、病历夹等张贴接触隔离标识;所有接触该患者的人员(医护人员、工人、保洁及探视者)均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进行接触隔离;工作人员在进入患者病室时常规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及帽子;存在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或大面积接触的操作(如翻身、换床)时应穿隔离衣;执行可能引起喷溅的操作时应加戴防护面屏/面罩。

        

由于耳念珠菌在人体定植时间久,耳念珠菌患者隔离措施需持续落实至患者出院



攻略四
勤洗手    

工作人员接触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或其周围环境物表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推荐使用流动水进行手卫生。戴手套不可代替手卫生。



攻略五
勤消毒

目前在美国环保局注册的针对耳念珠菌的消毒产品有38种,其推荐使用含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乙醇、异丙醇、十二烷基苯磺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的消毒剂;不推荐使用仅含季铵盐的消毒剂。结合消毒用品可及性及国内医疗机构工作开展实际,本手册推荐:

    

① 日常消毒:使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每日3次对患者所在病室床单元、地面、卫生间进行清洁消毒。

    

② 终末消毒:患者转科/出院后应对隔离病室进行终末消毒,推荐过氧化氢消毒机进行终末消毒,尤其是高危病房(如ICU、血液内科、肿瘤病房等)。



攻略六

除了上述5个攻略,医疗机构在耳念珠菌患者的日常诊疗中还应加强如下管控措施:

    

转运管控:患者外出检查前应佩戴好有接触隔离标识的腕带,病房应提前告知转运人员及检查科室,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预防措施,并将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的检查/治疗安排在最后进行,检查结束时彻底清洁消毒。

患者转科/转院时,病房应提醒接诊人员落实标准隔离。

    

废物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一次性诊疗用品等均按医疗废物处置,采用双层医疗废物袋包装。

    

器械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常用的器械设备(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应做到专人专用,减少设备共用。

    

织物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的医用纺织物按照常规处理流程即可,但不得在病房抖动和清点织物,防止病原体扩散。 



遵守作战手册

严格“3早3勤”

战胜耳念珠菌

防止院内传播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本文转发自华西感控




往期推荐

1. 脓毒性休克属于哪种类型的休克?|感问感想

2. 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策略

3. 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在腹腔感染中的应用|进阶技巧

4. 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VS浓度依赖性|基础知识

5.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