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提升文章内容质量,诚邀您花几分钟参与本次有奖问卷调研。参与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
上期回顾
本文聚焦胰腺囊性肿瘤IPMN及MCN,围绕其病理类型特征、影像学特征、囊性分析、恶变高危征象展开描述,并强调胆胰内镜技术包括EUS、胰管镜直视技术、消融技术、AI辅助诊断在这类病变中的诊治作用。
尽管胰腺囊性肿瘤来源的胰腺导管上皮腺癌仅占所有胰腺癌的15%~20%,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CT和MRI等影像检查方法的普及,胰腺囊性占位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现率实际非常常见,且多数都无任何症状。由于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监管、治疗后和预后差别显著,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区分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以及其是否有恶变。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都属于胰腺产黏液性肿瘤。
IPMN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根据解剖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main duct-IPMN,MD-IPMN)、分支胰管型(branch duct IPMN,BD-IPMN)和混合型(mix type-IPMN,MT-IPMN)。与MCN不同的是,IPMN是与胰管相通,这也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随着检查方法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直视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混合型IPMN诊断需要进一步再认识。既往MT-IPMN从影像上被认为是BD-IPMN合并主胰管扩张,但是胰管镜下经常可以看到BD-IPMN分泌大量黏液引起主胰管扩张,此外经常存在BD-IPMN延伸到主胰管的情况,因此对于MT-IPMN今后需要更加确切的进行定义。
图:胰腺囊性肿瘤病理分类及鉴别要点。IPM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MCN:胰腺黏液性囊腺瘤;SCN:胰腺浆液性囊腺瘤;Pseudocyst:胰腺假囊肿。
MCN也是产黏液性肿瘤,理论上MCN与胰管不相通。与浆液性囊腺瘤不同,MCN和IPMN都是产黏液肿瘤,而且存在恶变的潜在风险。
MCN和BD-IPMN在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囊液检查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因此往往需要进行鉴别。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以中老年居多,都可以发生在胰腺体尾部。
但是MCN更多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多为单个病变,而BD-IPMN大部分在胰头部且常存在多灶性病变。MCN偶尔会有沿囊壁分布的钙化,而BD-IPMN不会存在囊壁钙化。
BD-IPMN与胰管相通,理论上其淀粉酶应该增高,但是实际由于BD-IPMN与胰管连接的位置及胰腺功能的差异,因此,仅仅通过囊液的淀粉酶分析难以区分BD-IPMN,囊液淀粉酶<250 U/L仅仅用于排除胰腺假性囊肿。
BD-IPMN和MCN囊液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葡萄糖结果都类似黏液的特点,其CEA往往>192 ng/ml,而胰腺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或者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囊液CEA多<5 ng/ml1。囊液CEA诊断胰腺黏液性肿瘤尽管特异性较高,但是敏感性仅为75%左右。近年来研究显示,囊液葡萄糖<50 mg/dl诊断黏液性胰腺囊性肿瘤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囊液CEA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有研究提示,囊液中的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标志物可以用于鉴别不同胰腺囊性肿瘤。BD-IPMN往往存在GNAS突变,而MCN的GNAS一般为野生型,由于囊液基因检测造价较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不管BD-IPMN还是MCN都存在恶变的风险。既往的研究表明,肿瘤最大径≥3 cm、壁结节>5 mm、囊壁增厚或强化、主胰管扩张>5 mm、胰管截断伴远侧胰腺萎缩、淋巴结肿大、血CA19-9升高、肿瘤增长速度≥5 mm/2年等高危征象3, 4时提示囊性肿瘤有恶变风险,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特别是可以同步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抽吸/活检(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biopsy,EUS-FNA/FNB)。囊性细胞学分析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期敏感性太低多数研究表明都不足50%。因此,如何确定BD-IPMN和MCN恶变,特别是在恶变的早期阶段仍然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问题。
从大量外科研究看多数胰腺囊性肿瘤切除后都是病理的低级别瘤变,而手术是不可逆破坏性的方法,同时胰腺手术又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因此探索更理想的不同胰腺囊性肿瘤鉴别及恶变的诊断方法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诊治中的应用,包括用于自动分割胰腺和病变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及用于分析异质性的放射组学,AI可以显著提高胰腺囊性疾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风险分层。早期结果表明,AI驱动的方法能够更早地发现高危病变,并减少不必要的良性囊肿手术,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其临床价值仍需更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证实。
此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于胰腺囊性肿瘤特别是黏液性囊性肿瘤,通过EUS引导下的化学消融或者射频消融可以消除病变5-8,我们近年来自己实践也表明通过EUS引导下化学消融,可以消除70%的囊性肿瘤,但是其长期结果包括是否可以降低胰腺癌的发生尚不能确定。
结合我们中心的经验,胰管直视内镜技术未来对于区分BD-IPMN和MCN以及囊性肿瘤是否恶变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直视内镜可以直接进入与主胰管相通的BD-IPMN,可以排除是否合并MT-IPMN。胰管镜的观察不但可以直接判断肿瘤有无恶变,同时对于可疑病变可以进行直视活检。相信随着胰管镜水平的不断优化,其对胰管囊性肿瘤的诊断会更加精准,对其处理也会提供更多的合理。
总之,胰腺囊性肿瘤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病变。BD-IPMN和MCN可以通过囊液中的CEA和葡萄糖与其他囊性肿瘤鉴别,而BD-IPMN和MCN之间的鉴别有赖于患者一般情况,病变部位和特点,但是二者的鉴别仍存在困难。囊液淀粉酶是一个参考指标,另外通过囊液的基因检测可能可以更好区分BD-IPMN和MCN。胰管镜直视内镜技术在胰腺囊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判断是否恶变有着重要价值。
胰腺囊性肿瘤中,BD-IPMN与MCN常见且均有恶变潜力。其鉴别依赖于影像学特征、囊液分析(CEA、葡萄糖、淀粉酶)、胰管镜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恶变风险评估是决定治疗与随访策略的关键。未来,胰管镜与AI辅助技术在精准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前景。
1.关于BD-IPMN和MCN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CN通常与胰管相通
B. BD-IPMN多为单发病变,常位于胰体尾部
C. BD-IPMN囊液CEA通常大于192 ng/mL
D. MCN常有囊壁钙化,BD-IPMN亦常见钙化
2. 以下哪项不是胰腺囊性肿瘤恶变的高危征象?
A. 囊壁结节>5 mm
B. 囊液葡萄糖<50 mg/dL
C. 主胰管扩张>5 mm
D. 肿瘤直径增长速度≥5 mm/2年
鼓楼领学⑥| 胰腺囊性肿瘤EUS引导下消融治疗的核心要点与鼓楼经验分享
作者:南京鼓楼医院 余媛媛
1. 以下哪个囊液分析指标不可以辅助鉴别PCNs性质?
A. 癌胚抗原
B. CA19-9
C. 葡萄糖
D. 淀粉酶
答案:B
2. PCNs的高危征象不包括?
A. 增强的壁结节<5mm
B. 增强的壁结节≥5mm
C. 主胰管直径≥1cm
D. 肿瘤相关黄疸
答案: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