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慢性病也会发生猝死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突出一个“慢”字;而猝死是指发病后 6 小时内突然发生死亡,体现一个“快”字。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病理特征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事实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或发生感染均可影响寿命,情况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细数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猝死的 7 个常见“导火索”。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尤其是冠心病,无痛性心肌梗死(心梗)是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发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感觉神经病变,使其对疼痛刺激不敏感,以至于患者在发生急性心梗时也感觉不到心前区疼痛,仅有胸闷、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不适,由于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因而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常常因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导致猝死。
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查体,尤其是查心电图,并重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包括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出现胸闷、憋气、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尽管没有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也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排除急性心梗。
研究证实,低血糖可导致心跳加速,诱发急性心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心搏骤停,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夜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对存在潜在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建议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发生夜间低血糖。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是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要相对宽松,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放宽至≤7.5%,以避免发生低血糖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另外,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低血糖风险小且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并且做到每周监测3~6次血糖。
休息时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轻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重者体位改变时可出现脑灌注不足的一系列缺血缺氧症状。因此,建议这类患者起床或站立时行动放缓,还可使用腹带或弹力袜加压增加静脉回流,同时还需要配合适当的锻炼。
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很容易导致心电活动不稳定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猝死,需要高度警惕。
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还会影响胃肠道蠕动及排空,故糖尿病患者多见腹胀、便秘,尤其是老年患者,纤维类食物摄入减少,又缺乏运动,更易出现便秘的问题。
便秘对年轻人也许算不了什么大事,但对老年人就不一样了,排便时用力过度,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卒中甚至猝死。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便秘问题。
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尿、饮食控制不当、呕吐、腹泻、补液、过度利尿、透析等各种原因,特别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而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可造成心电活动异常。
这其中又以血钾异常危害最大,低血钾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高血钾可导致心搏骤停。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纠正,避免发生猝死。
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一方面,高血糖环境容易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免疫防御能力受损的情况,如果病程较长出现了各类并发症,也会增加感染风险或加重病情。
糖尿病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等在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后形成恶性循环,感染反复,会加重死亡风险。另外,感染、发烧可能会诱发并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导致猝死。
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夜间呼吸睡眠暂停”(SAS)。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引起机体严重缺氧,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梗、高血压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也是导致夜间猝死的元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梦中杀手”。
综合来看,糖尿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诱因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各类糖尿病并发症可能会直接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必须尽早干预,全方位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避免猝死。
来源:综编自MMC管家、上海发布和广东生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