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15cm大肿瘤“撑”满整个腹腔,根部深入肠子,医生:很罕见!

2025-10-27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小时候吃西瓜总被叮嘱别吞籽,长辈们笑言"当心肚子里长西瓜"。虽是一句玩笑,但在人体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如有特殊的生理条件“加持”,不良细胞的确会“生根发芽”。


55岁的王女士(化名)就有如此“神奇”的经历:多年前的子宫肌瘤手术后,少量散在的细胞“溜进”腹腔,数年间逐渐长成15厘米的“巨大肿物”——不但“紧贴”子宫,撑满整个腹腔,还将自己“揉”进了肠道。



“子宫肌瘤跑到肠子上” ,听起来匪夷所思,临床上也极为罕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邓博雅介绍,这种被称为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的疾病全球报道仅有150例。虽属良性病变,但若任其发展,仍有恶性病变的可能。


肌瘤复发不以为意

特殊生长引发危机


“我听说绝经后子宫肌瘤会自然萎缩,没想到竟长到这么大!”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妇科病房里,做完手术的王女士这才感到后怕:几天前,医生从她体内切出了一个直径15 cm的巨大球形肿物。


原来8年前,王女士查出多发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做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几年后,子宫肌瘤复发,考虑到体积不大且子宫肌瘤多为良性,她便只当体检是例行公事。


随后,王女士时常感到腹部刺痛,有时候疼痛还会持续一整夜,加上术后一直没有忌口,她将腹痛原因归咎于消化道问题,夜间辗转难眠时,靠药物暂时缓解。与此同时,排便也出现问题:频繁起夜小解,大便“稀稀烂烂”,这让她更加深信是自己肠胃功能羸弱所致。


今年,王女士再次突发腹痛,当地医生告诉她子宫肌瘤生长迅速,建议手术治疗。她这才在女儿的陪同下前往浙大二院,决心跟子宫肌瘤来个了断。原以为是个小手术,但检查结果却让医生如临大敌。复查盆腔磁共振(MRI)结果显示:子宫多发肌瘤,盆腔占位,考虑浆膜下肌瘤可能。


“影像资料看到这个肌瘤一端贴着子宫,撑满了腹腔,但实际情况可能比看到的更复杂。”邓博雅建议她不要再拖,考虑到肿物体积,及定植的位置未明确,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行剖腹探查术。



巨型肿物“当道”

多学科巧解腹腔"迷宫"


打开盆腔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直径约15 cm的巨大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但肿物并非来自子宫,除了“体型庞大”,其根部已深入回盲部肠管,表面分布着粗大怒张的滋养血管,相当于肿块形成了完整的血液供应,能够“自给自足、肆意生长”。


不但如此,大网膜表面还有一直径约5 cm的肿物,表面光滑,子宫存在不规则增大,表面有多个肌瘤样的凸起。更棘手的是,子宫后壁与直肠已形成致密粘连,手术视野被完全遮挡。


这是邓博雅遇到的第三例游离在宫外的肌瘤,也是跟肠管深度粘连最大的一个。手术既要完整切除肌瘤,避免影响肠道功能,更要保证腹腔环境免受感染。


临床上,妇科与大肠外科素有合作,不论是胃肠道肿瘤转移到卵巢、子宫表面,如库肯伯格瘤病人常常会在妇科首诊;或是妇科肿瘤跑到胃肠道或系膜表面,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都是多学科团队协力合作的案例。


邓博雅和王达与患者交流


邓博雅第一时间联络了大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达。经过详细讨论后,两个团队一致决定:这场手术由王达先打“头阵”,负责分离肿块与肠管。王达熟练地切除了部分肠管后,完成肠切口吻合操作,并分离了直肠前壁与子宫后壁间的重度粘连。畅通手术路径后,邓博雅接力手术,切除了患者完整的子宫和双侧输卵管,避免异常病灶再次生存的可能。


几天后,王女士恢复良好,排便也成型了。病理结果也随之出炉,提示肌瘤为良性病变。


既是良性病变,也急于“拆弹”吗?“很有必要!”邓博雅解释,肿物继续生长,一来挤压内脏,容易引起肠梗阻等危险急腹症;二来瘤体越大,恶变概率越大,若转化为癌或肉瘤,平均生存周期极短,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肌瘤为何“迁徙”肠道

揭秘细胞意外生长


原本属于子宫的肌瘤细胞,为何会在肠道"安家"?这与王女士此前在外院接受的腹腔镜手术有关。邓博雅说,术中需要通过肌瘤粉碎器将肌瘤组织切碎后取出,可能导致微小组织碎片残留在腹腔,即使术中彻底冲洗,仍有可能发生组织残留,成为特殊生长的“种子”。


这类疾病被统称为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膜、盆腹腔脏器表面多发的平滑肌瘤结节,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女性中,但也见于绝经后女性。截至目前,全球文献报告的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病例仅有150例。


“一般来说,残留组织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消解、吸收,但极个别患者因为免疫系统异常或激素水平异常波动,会为散播的组织在腹腔定植提供条件,王女士恰巧是其中一个。”


邓博雅说,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可能与医源性因素、激素因素等相关,如王女士这样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引起,或孕期、口服避孕药或卵巢肿瘤引起的激素变化诱发等,“浙大二院妇科手术通常都会采取‘no-look no-touch’技术,手术时将肌瘤放入特制保护袋后再分块取出,能有效预防细胞转移和扩散。” 


最后,邓博雅也提醒,年轻女性最好保证每年一次妇科超声、两年一次宫颈筛查的检查频率,及早筛查出炎症、子宫肌瘤、卵巢疾病等,呵护自己的健康。


来源 | 浙大二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