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肝脓肿的诊治关键

2024-02-1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撰稿专家

宣靖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概述

肝脓肿(liver abscess, LA)是致病菌通过胆道、肝动脉、门静脉、直接蔓延等途径侵入肝脏引起的肝内局灶性、化脓性病变1。其常见细菌、真菌、阿米巴等,其中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最常见,占肝脓肿发病率的80%2,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仍可见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 liver abscess,ALA)。中国大陆地区PLA年发病率约(1.1~5.4)/10万,亚洲部分国家年发病率达到(12~18)/10万,欧美国家约(1.0~4.1)/10万3-6;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3/10万 vs. 1.3/10万)7,8。而ALA多于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出现,亚洲发病率最高,年发病率21/10万9

感染途径与危险因素

阑尾炎等腹腔内感染经门静脉导致病原体进入肝脏是曾经的主要病因;此外,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胆道狭窄、恶性肿瘤和先天性异常等)可导致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时病原体可经过血流播散途径引起肝脓肿;当肝脏直接损伤,如刀刺伤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肝脏引发肝脓肿10;近年来胆源性和门静脉感染途径所致PLA发病率在下降11,而隐源性感染成为东亚地区PLA患者的主要感染途径12,13。糖尿病患者中的PLA发病率为健康人群的3倍以上14。此外,高龄、高血压病史、恶性疾病病史也是PLA的独立危险因素15,16


临床表现

LA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腹痛,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和体征通常局限于右上腹,包括疼痛、肌紧张、肝区叩击痛、反跳痛,可出现肝大、右上腹压痛或黄疸8。此外,如出现顽固性呃逆、胸痛等症状,需考虑脓肿靠近膈肌。当细菌毒力较弱、脓肿较小或位置较深,以及疼痛反应减弱或被其他疾病掩盖等情况下,可无明显典型表现1,甚至仅表现为发热。肝脓肿可发生破裂,引起腹腔内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此外,菌栓可经动脉转移导致眼内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

病原学

PLA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细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克雷伯氏菌约54%,埃希菌属约29%)、变性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革兰阳性细菌中以葡萄球菌属最常见,其余包括链球菌及肠球菌属17。大肠埃希菌及链球菌是欧美地区PLA的主要致病菌12,18,而在中国PLA最主要病原菌为克雷伯氏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19

肺炎克雷白杆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KLA)具有较高的脓毒性转移感染风险,如脑膜炎、眼内炎、骨髓炎及其他部位脓肿形成(如肺脓肿)。其中KLA引起的眼内炎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极易漏诊,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危害严重,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因此KLA患者早期行眼底镜检查十分关键。20

此外于已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可出现肝脾假丝酵母菌病并发展为真菌性肝脓肿。此外,牧区/畜牧业相关人员/贫困地区/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可出现人畜共患的布鲁氏菌以及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导致的LA。

实验室检查及微生物培养

PLA患者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完善病原学检测,并尽早完善脓液培养。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取的脓液样本其培养阳性率可明显高于血液培养19。近年来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检验,对于血或脓液培养阴性的PLA患者,mNGS技术可协助临床医生更早期、准确的实施抗感染治疗21

PLA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胆红素、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以及静脉血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PCT及其他炎症因子等炎症指标的升高,严重感染可出现相应脏器功能指标异常。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在指导PLA抗感染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22

影像学检查

01

超声检查

应对所有可疑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不仅可用于诊断,而且还可以引导介入穿刺治疗。典型PLA超声特点为囊壁厚、内缘多不光滑、可呈虫蛀样内壁、边界不清,其脓腔内可见浮动的点状回声。

02

CT

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区,有时可见气液平,提示该脓肿为产气杆菌等引起。增强CT可出现典型的"日晕征"或"环月征",即脓腔密度无变化,腔壁呈现密度不规则增高的强化。

03

MRI

PLA在T1加权像上呈现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现高信号。肝脓肿愈合后,其边缘可形成薄的钙化环。

评估与治疗

LA患者需完善全身状况的评估并给予支持治疗。对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应予以积极保护脏器功能并给予器官支持治疗;对于正在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需综合评估调整原治疗方案,及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等。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应积极予以充分补液扩容,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尽快明确患者的病因以及是否合并高危因素。

药物治疗、介入穿刺引流治疗是治疗PLA的基本手段,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获得病原学结果前,积极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尽可能全面覆盖PLA常见致病菌群,并在获得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后应重新评估。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首选三代头孢+甲硝唑,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甲硝唑。单纯抗菌药物治疗适用于3cm以下的PLA。对于轻/中度感染不合并MODS的患者,首选推荐三代头孢联合甲硝唑,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甲硝唑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甲硝唑。可将氟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作为替代方案。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建议4~6周23。对初始引流反应良好的患者建议2~4周静脉抗菌药物治疗,而引流不完全的患者建议4~6周静脉抗菌治疗。脓肿难以引流的患者通常需要较长的疗程。治疗后期口服抗菌药物治疗可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若没有培养结果,可合理选择经验性口服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单药治疗或氟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治疗24

如合并脓毒症休克,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或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也可使用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若初始治疗后病情改善,可降阶梯治疗25。如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覆盖金葡菌,经验性治疗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或者达托霉素。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应警惕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药物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26

其次,符合条件者应早实现穿刺引流。其适应证包括液化成熟的肝脓肿、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持续高热的肝脓肿1。对于脓肿直径>5 cm的患者,采用置管引流的患者治疗成功率较细针穿刺高24。待实验室检查及症状明显缓解后,引流量持续数日小于10 ml,脓腔直径小于2 cm即可拔管。巨大脓肿(脓肿直径>10 cm)也可以通过置管引流治疗,但治疗失败及其他并发症风险较大27。不推荐常规进行脓肿冲洗28。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予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后进行穿刺引流,并未增加出血风险29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行手术治疗

① 脓肿有高度破溃风险,或已经破溃形成腹膜炎、胸膜炎;

② 合并其他胆道疾病需手术的PLA。

③ 规范的药物及介入治疗(如经皮穿刺引流7 d)病情无明显改善者;

④ 脓肿内容物黏稠致引流不畅或堵塞引流管;

⑤ 多房性及多发性PLA1


ALA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口服甲硝唑替硝唑,疗程分别为 10 天或 5 天30,随后再用一种腔内药物如巴龙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碘喹啉(二碘羟基喹啉)、二氯尼特等治疗 5~10 天31,以根除肠道中残留的囊肿。大多数 ALA 病例对药物治疗有反应,而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合并其余病原体感染者应进行引流治疗32


总结

LA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容易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B超仍然是肝脓肿诊断的一线检测手段。近年来肺炎克雷白杆菌成为我国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易引起肝外侵袭综合征。应尽早完善病原学检查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mNGS有助于常规培养阴性患者的病原体早期诊断。穿刺置管引流是获取病原学依据以及治疗的重要手段。因目前尚无高质量临床证据,在获得病原学依据前建议经验性抗菌治疗,并需结合病情以及微生物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总结与反思


  • 引起肝脓肿的常见病原体有什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