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提升文章内容质量,诚邀您花几分钟参与本次有奖问卷调研。参与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
上期回顾
患者男性,46岁,因“上腹部疼痛1周”就诊于消化内科门诊,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段早期癌”,遂入住消化内科行十二指肠降段早期癌内镜下手术治疗。既往有糖尿病、胃穿孔修补术病史。无家族肿瘤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特殊。
诊断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段外侧壁见一平坦隆起病变,边界清晰,色泽发红ME - NBI 下可见不规则 MS,呈villi改变,可见WOS(白色不透光物质)附着。考虑十二指肠降段早期癌。
图1 胃镜检查结果
超声胃镜所见: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处黏膜层增厚,呈中高回声,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完整。考虑十二指肠降段LST。
图2 超声胃镜检查结果
病理活检:(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腺腺瘤。
图3 十二指肠降段早期癌ESD剥离后创面和标本
3月后患者无明显症状,复查胃镜可见十二指肠降段见吻合口及吻合钉,吻合口黏膜未见异常,肠腔无明显狭窄。
图4 十二指肠降段早期癌术后3个月创面愈合情况
十二指肠早期癌,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肿瘤,因发病部位特殊,十二指肠肠壁薄、管腔狭窄、毗邻胰胆管开口等重要结构,内镜下治疗难度显著高于胃或结直肠早期癌,但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其临床应用逐渐规范并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共识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十二指肠早期癌可考虑内镜下治疗:病变局限于黏膜层(m1-m2层),未侵犯黏膜下层或仅累及黏膜下层浅层(sm1层)、直径通常<2 cm(较大病变剥离难度及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病理类型为高或者中分化型腺癌,无脉管侵犯(血管或淋巴管浸润)、非壶腹部病变(壶腹部因毗邻胰胆管,操作风险更高,需更谨慎评估)。
内镜下主要治疗技术包括: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1 cm、形态平坦的表浅病变,但由于十二指肠肠壁较薄、黏膜下组织疏松,EMR完整切除率较低(易残留),且穿孔风险较高,目前多用于小病灶的初步处理。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主流技术,通过逐步剥离实现病变完整切除,尤其适用于直径>1 cm、形态不规则或隆起型病变。ESD能提高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约60%-80%),但操作难度大(需避免损伤胰胆管开口、血管密集区),对术者经验要求极高,仅在少数高水平中心开展。
3)其他辅助技术:如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消融等,多用于无法完整切除的残留病灶或不耐受手术的患者,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病例,ESD的治愈性切除率(切缘阴性、无脉管侵犯)可达50%~70%,术后复发率较低(5年内约5%~10%),长期生存率与外科手术相当。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孔(发生率约5%~15%)、出血(约10%~20%)、胰胆瘘(壶腹部病变风险更高),多数可通过内镜下止血、夹闭等方式处理,但严重者需中转外科手术。
十二指肠管腔狭窄、视野受限,且黏膜下注射后抬举效果较差,剥离时易损伤肌层或邻近结构,对术者操作精度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术后创面愈合慢,需长期禁食、抑酸及预防感染,壶腹部病变可能因胰液反流导致胰瘘,延长住院时间。
本例十二指肠病变LST较大,难度高,术前我们就做好了病变在内镜下切除后创面大、有穿孔且内镜下无法处理等困难情况的充分准备,在手术室行内镜下治疗,并提前联系了胃肠外科随时准备外科干预,使得该十二指肠巨大LST病变得到有条不紊地治疗。因此,针对十二指肠较大的LST病变,内镜下有手术指针但难度较大的,与胃肠外科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可减少外科手术带来的较大创伤、保障内镜手术的安全等。
十二指肠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已证明其微创、保留消化道功能的优势,但技术难度高、并发症风险大,需严格筛选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操作。未来随着器械和辅助技术的进步,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结直肠早期癌的内镜治疗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⑳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鲁生念 王海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