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是一类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综合征的总称。抑郁症在全世界发病率都很高,是全球心理健康相关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危机。《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人,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另有一值得引起重视的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得到系统治疗的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都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疗。这表明我国抑郁症的治疗现状并不理想。
在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本报特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许秀峰教授、天津市安定医院李洁院长,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整合的角度,围绕抑郁合并躯体症状、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的个体化临床决策展开了精彩解读。
许秀峰教授:抑郁合并躯体症状病因复杂多样,中医药治疗前景广阔
尽管抑郁症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心理疾病,但合并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纵向病程均是多样化的,有的躯体症状还常与其他疾病重叠。许秀峰教授介绍,年龄不同,患者合并躯体症状的比例也不同,一般青年患者伴发的躯体症状相对较少,而老年患者伴发的躯体症状较多。
“临床上经常见到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时辗转于各个科室,据估测可能有60%~80%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有躯体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许秀峰教授指出,中老年抑郁症患者通常还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这些疾病本身的症状会与抑郁症的躯体症状相互交叉重叠,使患者难以判别自己症状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临床诊治合并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时,要鉴别清楚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是抑郁症本身“贡献”的,还是其他疾病“贡献”的。这样才能在治疗时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使患者的躯体症状获得明显的好转。
“疼痛是目前关注到的抑郁症躯体症状中最常见的,分为头痛和躯体疼痛。”许秀峰教授讲到,这些疼痛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基础,在治疗时,可使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等,会有明确的效果。对于伴有疲乏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临床上多用一些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安非他酮)以解除患者的疲乏症状,但有时候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一般还会加用中药,如解郁除烦胶囊等进行治疗,往往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抑郁症患者,临床上常会请消化科专业医生进行会诊,明确病因后,常采用促胃肠动力的药品来对症解决患者厌食、消化不良等问题。
有文献指出,中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较早,几千年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抑郁症大致属于中医“郁症”“癫症”等范畴,抑郁症合并躯体症状符合中医对于解亦病的论述。《黄帝内经》云:“迟脉缓涩,谓之解亦”。
根据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记载的半夏厚朴汤和《伤寒论》记载的栀子厚朴汤化裁而来的解郁除烦胶囊属国家1.1类创新中药,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气郁痰阻、郁火内扰证,症见情绪低落、心绪不宁、咽中如有异物、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易叹气、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弦滑等。
药效学研究显示,解郁除烦胶囊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细胞等,改善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心境低落、精力不济、兴趣丧失)、改善躯体感觉异常。三期临床研究显示,与盐酸氟西汀片相比,解郁除烦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具有综合干预的优势,其改善中医症候评分[症见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善太息(易叹气)、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咽堵(咽中如有异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等]明显优于氟西汀。
“对于合并躯体症状的患者,我们常常请医院的中医科来会诊,共同解决患者的症状。”许秀峰教授表示,中医药在抑郁症及其合并的躯体症状治疗中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探寻空间,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医药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李洁教授:抑郁合并焦虑不分年龄,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优势
尽管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是两种不同的常见精神障碍,但二者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的现象也很常见,这被称为抑郁合并焦虑。李洁教授指出,抑郁合并焦虑的患者在全年龄段都有分布,其发生与年龄、婚姻、职业和经济收入在内的多种因素相关,并主要集中在工作和学业压力较大的中青年群体。
长期的抑郁障碍合并焦虑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李洁教授介绍,在生理层面,长期抑郁、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甚至还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病率增高;在心理层面,长期的抑郁、焦虑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行为,从而使其社会功能也受到影响。
目前抑郁合并焦虑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电刺激等)及心理治疗。李洁教授指出,当焦虑抑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药物干预,并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还是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药物治疗是从外向内改变患者的情绪,那心理治疗可能就是由内而外的,通过认知的改变来改变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所以,这几种治疗是要综合进行的。”
对于轻中度抑郁合并焦虑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李洁教授表示,使用解郁除烦胶囊等中药可能会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的药物依从性。不仅如此,相较于西药,中药的药效相对温和,副作用少,这也会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对于长期巩固的药物治疗而言,部分患者更愿意选择中药进行维持治疗,这也有利于减少患者焦虑心理的出现。
不同于临床所见的大部分疾病,抑郁症是一个特殊的健康问题,极具复杂性。我国抑郁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自杀风险高、疾病负担重3大特点。面对这个日趋严重的健康威胁,全社会应共同关心关爱自己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寻找更新、更好的抑郁症预防和治疗方法。
西医和中医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与优势,应当更充分地结合二者特长,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手段,为抑郁症合并躯体症状及抑郁合并焦虑的患者探索出更适合的诊疗路径,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