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创新引领,共筑呼吸健康未来——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4-07-29作者:壹生呼吸学院资讯
原创

2024年7月23~28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承办、301呼吸专科医联体联合举办的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在北京如期举行。本次会议以“合作、发展”为主题,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就呼吸疾病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对话,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碰撞开拓思路、解决问题,充分联合医联体单位共同打造呼吸领域大平台,汇聚呼吸疾病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广大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献上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交流盛典。


开幕式

图片3.png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丁媛媛副会长代表学会首先致开幕词,她表示,“我国呼吸系统慢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是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品牌学术活动,更是我国涉及呼吸与交叉学科专业最全的一项会议。期待各位专家在大会上畅所欲言,凝智聚力。”丁副会长同时转达了高松柏会长对该系列会议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包括:① 重视中西医的结合和中西药的并用,加大科普宣传;② 全面提升医防融合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③ 从老年人群重大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图片4.png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谭映军院长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在发言中指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疾病防治、康复治疗全程管理、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等,多学科联动,各科室协同配合。本次学术会议汇聚了国内呼吸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临床专家,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各位专家学者深度沟通交流,打破学术壁垒,共同促进发展。”


两位大会名誉主席——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刘又宁教授、陈良安教授——先后代表学部致辞。刘教授强调,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有特点,新颖、实用、吸引力强,连续举办十几届效果显著,并郑重感谢了京内外、军内外专家长期以来对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的爱护与支持。陈教授回顾了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的发展历程,“首届会议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其效果和影响也超过想象。自此每年一度的会议开始持续推进,不仅把学术前沿分享给大家,也针对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及困难进行研讨,对学科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7.png

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王晚萍院长代表301呼吸疾病医联体单位致辞,“6月21日适逢夏至,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专科医联体落户我院,能把301的优势资源引流落地长治市,是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力举措,更是长治市老百姓的健康之福,也诠释了解放军总医院守护居民生命健康的担当使命。期待未来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能在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方面给予精准、个性化、可操作性的帮助。”


全体大会

本次大会特邀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刘又宁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时悦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芳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天津大学海河医院陈怀永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解立新教授作全体大会主旨报告,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介入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的应用、睡眠医学与转化应用、呼吸支持技术、肺干细胞的代谢调控、呼吸支持医工结合等经典与热点话题,向与会者分享当前呼吸疾病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与主流观点,吸引了线上线下参会同道的广泛关注。


图片8.png

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教授以“呼吸支持医工结合:从引进、模仿到创新——301呼吸团队”为题,介绍了301呼吸团队的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20世纪20~50年代,脊髓灰质炎病毒席卷世界,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了能够容纳较多患者的抢救单位,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队伍,给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这便是现代ICU的起源。1953年,丹麦哥本哈根麻醉医生Dr. Bjorn Ibsen首次通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这一年被公认为现代ICU元年。1960年,Dr. Max Harry Weil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率先建立4张床的ICU,首次建立心、肺等脏器生命指标监护的医疗体系,建立了专业的ICU团队。而中国现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陆续成立了独立医疗单元、全天候运行的ICU,李华德教授、陈德昌教授、翁心植院士、钟南山院士、刘又宁教授等前辈先驱为中国现代ICU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机械通气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只能学习、模仿并尽快地应用于临床。随着对现代机械通气的深入了解,301呼吸团队开始考虑研发相关技术整合到国产呼吸机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且通过实验证实国外呼吸机也存在一系列的致命问题,包括对电压的苛刻要求、自动气流调整的不确定性、传感器管路进水后呼吸机无法正常通气、频繁触发甚至持续送气、有创呼吸机无创通气模式触发延迟、高呼吸频率通气极限压力不稳定等。自2018年起,301呼吸团队历时4年,打造了一套国人自己的呼吸机无创通气临床性能评价体系,这也是国际上首次集成呼吸机五大能力(气量输出能力、压力稳定能力、混氧能力、跟随能力、反应能力)而建立的评分体系,为临床无创通气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2022年以来,高端呼吸支持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301呼吸团队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创新,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全面超越,也终于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与认可,展现了中国医学科研的实力和进步。2024年,由301呼吸团队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智慧化呼吸治疗平台和智慧化重症呼吸康复平台也即将问世。


秉承着医工融合的理念,301呼吸团队以临床与科研双轮驱动,从模仿走向创新,再由创新迈向引领,不断攀登医学研究的新高峰。


专场掠影

本次学术会议设置了共计超过50个场次的学术专场,包括呼吸与生命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结构性肺病、M-ROSE、感染免疫流式细胞术、呼吸治疗与重症康复、睡眠呼吸、肺功能、呼吸康复、肺移植、感染、肺癌、间质病、老年呼吸、介入、高压氧、营养、护理等,培训形式包括理论授课、操作培训、疑难病例讨论、MDT、教学查房等,全方位多维度地交流探讨呼吸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议题。


以呼吸与生命支持技术学习班为例,培训内容分为理论专题发言及实操演示,聚焦ECMO的预充、ECMO穿刺及置管、ECMO的报警及处理、呼吸治疗、血滤机平台血液净化操作实施(CRRT、血液灌流等),充分展示专业器械在呼吸疾病防治领域的进展,兼顾临床实用性和前沿性,同时满足不同层级医生的学习需求,广受参会者好评。


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圆满落幕,为期6天的会议日程安排紧凑,学术氛围浓厚,各会场精彩纷呈,为临床医师了解呼吸系统医疗技术的发展打开一扇窗。参会者们认真聆听,深入探讨每一项研究,积极交换各自的见解和经验,促进了知识传播和思维碰撞,也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期待下届会议再次相遇,启迪智慧,开创学术新篇章!


撰稿/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睿

审核: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蕾蕾

图片来源:“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会务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