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从我国首例不停跳CABG说起:让刀尖在跳动的心脏上“起舞”

2018-07-09作者:论坛报心血管资讯
人文

❀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从我国首例不停跳CABG说起:让刀尖在跳动的心脏上“起舞” 

近四十年来,我国冠脉外科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多项技术发展迅速,其中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搭桥手术)相关的几项技术进步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跟跑到领跑,我国冠脉外科从无到有、从举步维艰到高歌猛进,成绩非凡。心尖上的“舞蹈”,从我国首例不停跳CABG说起。 

我国冠脉外科的“白手起家”之路

1974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加强教授在国内完成首例CABG,这一里程碑事件成为我国冠脉外科的开端。“CABG引入中国后,一度发展非常缓慢。截至80年代末,全国完成手术量不足200例,多数手术耗时达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回忆到,“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崛起,人民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相关治疗手段确实亟待提升”,谈及当年举步维艰的局面,胡院士仍唏嘘不已。

回忆起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胡院士说到,“针对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我国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众多医院在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期间多学科协同作战,力图突破CABG的技术壁垒”。与此同时,包括胡院士在内的一批心脏外科专家从海外学成归来,带回了国外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理念,为我国冠脉外科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多方努力下,我国冠脉外科手术量不断增长,死亡率逐年下降。以阜外医院为例,截至1999年末,全院CABG年手术量达500余例,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在全国范围内,CABG也已不再是某几家医院的“特色医疗”,而是逐步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但随着治疗的普及,传统CABG也面临着冲击,如何避免“丑陋”的切口影响美观、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等显得至关重要起来。“在当时,如何在确保手术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成为中国心外科医师必须思考的课题”,胡院士说道。 

面对困难,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体来说,CABG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脏停跳、体外循环辅助下的术式,以及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操作的术式”,胡院士进一步介绍道,“不停跳状态下的CABG是微创冠脉外科的基础,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操作难度极大”。胡院士举了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精细的血管吻合就好比‘打活靶’,稍有不慎即会导致手术失败。此外,术中搬动心脏会引起心脏排血量减低,从而影响循环,因此术者与麻醉医生的配合至关重要。完成这样的手术需要整个手术团队掌握娴熟的技术以及对手术进程的综合把控能力”。

面对这样的难题,当时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的胡院士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手术团队会同麻醉组、体外循环组、重症监护室等多个科室反复推敲手术方案,从手术技术到术中、术后管理,细微到各个技术环节都要一一落实。

提起最初的不停跳搭桥手术,胡院士回忆,“当时条件很差,缺乏相应的辅助固定器械,我用食堂的叉子自制了一个局部固定装置,在手术过程中与麻醉医生紧密合作,通过减慢心率,控制心脏跳动幅度,才能让局部视野相对固定,为进行搭桥吻合操作创造了条件”。

凭借着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胡院士领导外科团队终于在1996年4月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心脏不停跳状态下的CABG!在谈到手术方式的选择时,胡院士客观地解释道,“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术式,是因为考虑到患者是单支病变,且心功能不全,采用体外循环辅助手术对患者创伤太大。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是体现了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驱动要素,即为了减少患者的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让患者恢复得更快”。

首例不停跳CABG获得成功之后,胡院士带领团队从单支病变积累经验,再尝试应用到多支病变上,使不停跳搭桥技术得以推广。此后,不停跳搭桥技术为推动我国微创冠脉外科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影响深远。

C40版替换.jpg胡盛寿院士(中)开展国内首例心脏不停跳状态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剧情“反转”: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医者仁心

2010年,《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尽管停跳和不停跳搭桥手术的近期疗效相当,但不停跳搭桥的远期不良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停跳搭桥。文章建议,对不停跳搭桥技术的选择应该采取审慎态度,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患者才能从该术式中真正获益。文章一经发表即在相关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路透社》科技版特别对该文章进行了专访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的作者正是当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不停跳搭桥技术的胡盛寿院士。起初为减少患者的创伤而倡导该手术,而后因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再质疑该手术,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行为,都是要为患者选择一个更安全、疗效更好,同时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不泛用、不滥用,这项技术才能健康发展”,胡院士最后坚定地说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胸心外科发展历史回眸 

  • 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教授完成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术。

  • 1982年北京安贞医院孙衍庆教授完成我国首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治手术。

  • 1987年阜外医院郭加强教授完成我国第一例大动脉转位动脉调转术。

  • 1994年北京友谊医院王天佑教授完成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包心术)。

  • 1996年阜外医院胡盛寿教授完成我国首例心脏不停跳状态下的CABG。

  • 1999年胡盛寿教授与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共同完成国内首例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 2007年解放军总医院高长青教授实施了国内首例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

  • 2007年阜外医院建立亚太地区首个复合手术室,并开始实施“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复杂冠脉病变。

  • 2009年原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外科学分册》正式出版。

  • 2016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教授成功开展全国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手术。

  • 2017年胡盛寿教授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本文由 袁昕、吴岳、潘慧敏 整理,胡盛寿院士 审阅)

  •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获取《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珍藏版,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

小程序二维码.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