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何文明教授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黎苹教授,介绍我国稳定型心绞痛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何文明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坛新秀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与心衰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宁波市老年医学学会医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
宁波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主要从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诊治
章黎苹 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
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疗
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
“开源节能”
个体化治疗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
日常诊疗中,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占比大概多少?心绞痛控制情况如何?
何文明教授:冠心病患者中约有1/3为稳定型心绞痛,多数患者的发病周期在1周至半个月,发病时间在数分钟左右。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通常有诱因,例如饱餐、寒冷和情绪等。极少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基本上会每天发作。
章黎苹教授:临床诊疗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约占1/3。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及患者运动耐量相对一致,发作时间较短且较容易缓解,发作频率约为一周或几周一次。但在特殊的诱因下,可转化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频繁,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有无服用心肌代谢类药物,为什么?
何文明教授:多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会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考虑使用心肌代谢类药物。首先,心肌代谢类药物疗效明确,在多个指南中推荐用于稳定型心绞痛。其次,这类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多数冠心病患者血压偏低,而应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不利于患者的血压管理。
章黎苹教授: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且控制不佳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临床上心肌代谢类药物是抗心绞痛的常用药,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症状。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指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为: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预防危险事件。临床中常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有哪些?不同类型药物各有何特点?
何文明教授: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中首选用于抗心绞痛的药物,其通过减慢心律、降低心肌收缩力,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对于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出色的效果。钙通道阻滞剂(CCB)则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肌循环,对于变异性心绞痛是首选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可作为劳力性心绞痛的初始治疗以及预防用药,但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问题需要临床予以重视。此外,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多用于微血管心绞痛,伊伐布雷定多用于心率控制不佳的心绞痛合并心衰患者。
章黎苹教授:临床中常用的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CCB类、硝酸酯类、改善微循环药物和心肌代谢类药物。其主要的药理机制包括三个方向:①节能,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通过减少心肌耗能缓解心绞痛症状;②开源,硝酸酯类等药物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脏负荷;③ 曲美他嗪的心肌代谢类可以增加氧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的目的。
硝酸酯类药物是首选抗心肌缺血的血管扩张剂,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您考虑加用哪类药物,为什么?
何文明教授:临床中,除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之外,医生会首选加用β受体阻滞剂,因为其不仅能够减慢心律、降低耗氧量而缓解症状,还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对于β受体阻滞剂仍无法缓解症状的患者,会首先考虑应用CCB,若患者存在低血压,则会考虑应用心肌代谢类药物。
章黎苹教授:临床上很多心绞痛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症状。硝酸酯类药物加用微循环改善药物如尼可地尔、心肌代谢药物如曲美他嗪均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机制独特,
曲美他嗪改善心肌代谢循证医学证据充足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您通常在疾病的哪一阶段为其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为什么?
何文明教授:对于心肌代谢类药物的应用,需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决定治疗时机。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已经存在低血压问题,心肌代谢类药物可作为初始治疗选择。其次,心肌代谢类药物副作用较小,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具有一定优势。此外,曾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心绞痛患者多与微循环系统有关,心肌代谢类药物能有效改善症状。
章黎苹教授:曲美他嗪作为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临床治疗中往往在发病早期就给予患者应用,可以尽早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运动耐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并发症和耐受性合理选择适宜药物,您认为哪类患者适合口服曲美他嗪治疗?
何文明教授:在临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针对具有β受体阻滞剂和CCB类药物禁忌症的患者,会考虑应用曲美他嗪。第二种情况是在患者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需要一段空白期以防止耐药,可以选择曲美他嗪。此外,对于微循环障碍患者,曲美他嗪改善症状循证医学证据充足,是常用的药物之一。
章黎苹教授:曲美他嗪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减少发作次数方面作用显著。PCI术后合并心绞痛症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绞痛以及心衰合并心绞痛患者,也可选择使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
若患者在口服曲美他嗪的情况下心绞痛症状控制良好,想要停药,您是否建议患者停用曲美他嗪,为什么?什么样的患者不建议停药?
何文明教授:在心绞痛症状控制良好的前提下,能否停药还是要进行个体化的考量。若患者并非存在心血管事件高危风险,且因合并其他疾病而服用多种药物,可停用曲美他嗪以减轻患者负担。除了心肌代谢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和CCB也可以在评估风险后酌情停药,但β受体阻滞剂对于改善心绞痛患者长期预后有着显著优势,建议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继续服用。此外,能否停药还需考虑心绞痛发病机制。
章黎苹教授:心血管疾病是一个长期的、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目前还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药物控制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作为心肌代谢改善药物曲美他嗪,长期临床经验表明其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很少,患者的耐受性较好,且价格适中,因此建议长期服用。
心肌代谢类药物包括维生素C、辅酶A、辅酶Q10、1,6二磷酸果糖、曲美他嗪、雷诺嗪、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您认为曲美他嗪与其他心肌代谢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何文明教授:不同作用机制的心肌代谢类药物在临床广为应用,但曲美他嗪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足,在指南中被作为抗心绞痛的Ⅱa类推荐药物。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曲美他嗪的确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尤其对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患者疗效显著。未来,曲美他嗪还需要更多研究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
章黎苹教授:尽管过往由多种心肌代谢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均逐渐淡出临床。曲美他嗪作为指南推荐且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心肌代谢药物,联合其他抗心绞痛类药物治疗,可使心绞痛发作降低60%~70%,联合其他冠心病药物,能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曲美他嗪充分的证据令医生临床用药更有信心,患者获益更确切。
曲美他嗪具有作用机制独特、疗效显著、临床证据充分等特点,您在临床中使用曲美他嗪的感受如何?
何文明教授:在曲美他嗪刚进入临床时,医生们对其疗效存在较多顾虑。但在实际应用中,曲美他嗪的确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和对其他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曲美他嗪不仅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章黎苹教授:曲美他嗪在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脏功能方面的临床疗效非常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曲美他嗪的疗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的引领下,我国仿制药物的研究发展在不断进步。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何文明教授:以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在经济条件和药物可及性均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建议服用原研药物。原研药物有着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其疗效相较于仿制药更为可靠。而仿制药也并非一无是处,部分质量和疗效较好的仿制药的确为经济负担较重的患者带来福音。但对于高危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容易引发急性冠脉事件,切忌轻易更换药物。
章黎苹教授:原研药无论临床循证证据还是质量品质都相对可靠。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或对药品品质要求较高的患者,更推荐使用原研药。
全社会共同参与,
关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诊早治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对于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何文明教授:第一,我们要加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这对于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十分重要。在临床中,往往会遇到不愿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从而加大了疾病的诊治难度。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但对于疾病症状和治疗手段仍存在许多误区。然而,医生由于较重的临床和科研负担,没有过多精力开展科普活动,寻找更多专业人士来开展科普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是早期识别和控制的关键,对于具有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肥胖的人群应尽早干预。第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习惯,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章黎苹教授:我国慢性病的人群非常庞大,以致于慢性病致残、致死人群数量较高,为改变这一状况,还应重点加大疾病一级预防方面的投入。对于心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是减少严重事件发生的关键,各级医疗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人群的二级预防。
《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工作要点》中要求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包括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探索推广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您认为哪些是心血管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的早期筛查包括哪些项目?
何文明教授: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在临床中针对年轻胸闷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史,针对此类人群要进行详细的检查。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筛查中逐渐展现优势,通过无创定量血流分数测定可以更便捷地筛查心血管疾病。
章黎苹教授:心血管高危人群包括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55岁以下男性、65以下女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遗传性肥胖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后低密度脂蛋白仍较高的人群,应开展积极预防措施。此外,对于动脉供血不足、PCI术后等患者,要重点监测其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管理的目的。
审批编号:VSMKT2022060600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