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一节 腹泻的诊断思维

2023-06-14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30525140507.png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重量增加或性状改变。


健康儿童每天排便不超过3次、大便重量5~10 g/(kg.d)。如果儿童每天大便超过3次(婴幼儿排便次数较健康时明显增加),大便重量>10 g/(kg.d),伴随大便呈稀水样或混合血性黏液,即为腹泻,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腹痛、呕吐、腹胀、发热。病程在2周之内为急性腹泻病,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病。


粪便由有形成分和液体组成,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肠道细菌、食物残渣及其降解产物组成粪便的有形成分。粪便中的液体来自摄入的水和机体自身分泌的消化液,80%~90%在小肠吸收(小肠最大吸收量为12L/d),10%在结肠吸收(结肠最大吸收量为5~6L/d),最终约1%随粪便排出。影响粪便重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如果小肠出现吸收障碍,进入结肠的内容物增加,超出结肠的最大吸收量,则大便中水分增多,出现稀便、水样便;如果结肠出现吸收障碍,同样会出现腹泻,大便呈稀便、黏液脓血便。


腹泻的本质是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消化功能涉及多个因素,如消化酶、小肠绒毛面积、肠道转运蛋白、肠内适宜浓度梯度、食物和小肠的接触时间等。当这些因素发生了病理改变,造成肠道的吸收能力下降或肠腔中形成难以吸收的物质时,腹泻就会发生。

一、腹泻的病理生理


(一)消化障碍

食物被胃、肝胆、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作用后降解成低聚糖、寡肽和脂肪胶粒等,在小肠上段与消化液混合后呈等渗状态。如果消化酶产生、分泌障碍,或无法建立适宜的浓度,造成消化障碍性腹泻。急性消化不良与饮食、感染有关,如小婴儿喂养不当或暴饮暴食、儿童急性胃炎、胰腺或肝胆的急性炎症,我们通过病史询问就可以做出诊断。慢性消化不良以脂肪消化不良多见,持续性脂肪泻、恶臭便,伴有消瘦、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肠道黏膜可无炎症表现,需要考虑下列疾病:


1.胰腺炎 胰腺分泌障碍,临床表现为腹痛、消瘦,当胰腺功能丧失90%以上时出现脂肪泻,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较少见。检测血清中胰腺淀粉酶、脂肪酶可以证实胰腺炎,胰腺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胰腺炎或结构发育畸形。儿童非特异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时,需考虑遗传性胰腺炎,行相关基因检测。慢性消化不良伴反复肺部化脓性感染、支气管扩张时,要考虑先天性囊性纤维化。胰酶替代治疗能够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胆盐减少 胆汁淤积症造成胆盐合成、分泌减少,或胆盐在回肠末端重吸收障碍造成胆盐丢失增加,导致脂肪胶粒无法形成,临床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为骨质疏松、皮肤干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因为脂酸和甘油单酯的吸收不依赖胆盐,所以脂肪吸收不良相对较轻。皮肤巩膜黄染,血生化中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胆红素、胆固醇和血清胆汁酸升高是胆汁淤积症的证据。回肠末端切除1m以上可造成胆盐肠肝循环障碍,SLCIOA2基因和SLC51B基因缺陷造成初级胆汁酸重吸收障碍,过多的脂酸刺激结肠出现分泌性腹泻、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3.小肠细菌过度增生 小肠细菌增生导致糖类吸收不良,临床表现为腹泻、腹胀、腹部痉挛性疼痛。因小肠细菌过度分解胆盐和维生素 B12,故也会出现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结肠分泌性腹泻。当出现糖类吸收不良、维生素B12缺乏、慢性脂肪消化不良和结肠分泌性腹泻的特征时,可行氢呼气试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增生。


消化障碍性腹泻多属于渗透性腹泻,进食减少或减少脂肪摄入能减轻症状。如果临床出现慢性脂肪泻,伴有消瘦、肾结石、胆结石、骨病,要考虑脂肪消化不良,重点排查胰腺炎、胆汁分泌或重吸收障碍方向的疾病。如果患儿具有发病早、病情重、生长迟缓等特征,要考虑先天性基因缺陷病,尽早开展筛查。


(二)营养素跨膜转运障碍

营养素的转运过程涉及小肠绒毛面积、分布在绒毛表面的消化酶、转运通道、转运蛋白和肠腔内适宜浓度梯度等多个因素,凡是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疾病,导致营养素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障碍,就会出现吸收不良性腹泻。


1.单一物质跨膜转运障碍 单一物质跨膜转运障碍见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涉及某个转运体障碍或消化酶缺乏,具有发病早、病情重、生长迟缓、病死率高的特点。


(1)单糖:低聚糖需要分解成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单糖,单糖跨膜需要转运体的参与,如葡萄糖和半乳糖经SGLT-1转运体(SLC5AI基因编码)、果糖经GLU-5转运体(SLC2A5基因编码)进入小肠上皮。如果上述基因表达异常或糖酶缺乏,如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海藻糖酶缺乏,那么当摄入含有该成分的食物后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如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果糖吸收障碍,治疗方案是终身选择回避该类成分的替代性食物。


(2)氨基酸和短肽:氨基酸通过Nat偶联转运体,短肽由氢联寡肽载体PepT1转运到上皮细胞,跨膜后进入门静脉。例如赖氨酸尿性蛋白不耐受(SLC7A7基因突变),进食富含蛋白质饮食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嗜睡,伴有肝脾大、蛋白尿,尤其是24小时尿中赖氨酸明显升高,治疗选择回避赖氨酸的特殊配方饮食。肠激酶分布在肠道上皮表面,参与激活胰蛋白酶,先天性肠肽酶(肠激酶)缺乏时,患儿喝奶后会出现腹泻,可选择要素饮食替代。


(3)脂肪混合胶粒:胆盐有助于脂肪混合胶粒形成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后通过淋巴管、胸导管进入循环系统,胆盐则留在肠腔,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入门静脉。例如APOB基因突变致无β脂蛋白血症,表现为微粒体转运障碍、脂肪泻、棘红细胞增多和共济失调。DGAT1基因突变致甘油脂酰基转移酶缺陷,可导致新生儿期出现严重腹泻、低白蛋白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可用低脂肪配方喂养。


(4)电解质和锌:随着Na+和有机离子在小肠逐步吸收,Na+在小肠中浓度稳定,而 CI-浓度降低,HCO3-和K+浓度增高;结肠进一步吸收Na+、水和短链脂肪酸,K+、Ca2+、Mg+和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结肠渗透压仍为等渗性。离子转运障碍有先天性失Na+性腹泻(SLC9A3基因、GUCY2C基因或SPINT2基因突变)、失CI-性腹泻(SLC26A3基因突变)、肠毒素分泌性腹泻、肢端性皮炎(SLC39A4基因突变)。


2.混合性物质跨膜转运障碍 儿童常见急性、慢性腹泻病多属于混合性物质跨膜转运障碍,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或非炎症性损伤,涉及渗透性、渗出性、分泌性多种机制。


(1)黏膜非炎症性病变:肠道微观或宏观结构性异常,如微绒毛包涵体病(MYO5B 基因和STX3基因突变)、簇绒性肠病(EPCAM基因突变)、肠内分泌细胞发育不全(NEUROG3基因突变)、肠切除或肠道改道手术后、肠重复畸形等。根据既往病史、消化道造影、消化道内镜检查、黏膜电镜或光镜病理和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协助诊断。


(2)黏膜炎症性病变:肠黏膜广泛炎症、吸收面积减少,如感染(急性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慢性隐匿性肠道感染),食物过敏(乳糜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过敏性直肠结肠炎),肠道免疫缺陷(慢性肉芽肿病、选择性IgA缺乏、调节性T细胞缺陷),肠道免疫调节紊乱(炎症性肠病、白塞综合征、免疫性肠病),消化性溃疡,其他因素导致的肠炎(肿瘤浸润性肠炎、化疗药物相关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


该类腹泻的粪便性状为水样、黏液状、脓血性,粪常规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脓细胞和吞噬细胞,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内镜下可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理见炎症细胞浸润特征、隐窝和绒毛结构异常。除肠道炎症外,该类腹泻常伴随皮肤、关节、肛周、内分泌腺异常等肠外表现。


(三)膜后营养素运输障碍

营养物质吸收后进入淋巴管和门静脉,如果膜后转运物质缺乏,或炎症、肿瘤、畸形导致淋巴管、毛细血管堵塞、损伤或通透性增加,则营养物质漏出,形成黏膜后腹泻。例如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淋巴管畸形,患儿表现为慢性腹泻、水肿、低蛋白血症,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内镜下可见小肠黏膜下淋巴管扩张、增生,淋巴管畸形可以出现胸腔或腹腔乳糜性积液。充血性心肌病、门静脉高压等小肠淤血性疾病,临床除腹泻外,可以伴随心功能不全、肝脾大体征,心脏或血管超声检查揭示病变,内镜下可见黏膜皱襞增生肥厚、静脉迂曲显露。乳糜微粒潴留病因患者体内缺乏脂蛋白脂肪酶,表现为慢性腹泻、呕吐及生长发育迟缓,易发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血甘油三酯和乳糜微粒浓度升高,胆固醇低。


综上所述,腹泻的病理生理见图15-1。

image.png

图15-1  腹泻病理生理的思维导图


二、腹泻的诊断步骤


(一)病史采集

1.发病诱因 对于急性起病的患者,重点关注前驱病史、用药史、喂养史、不洁饮食史和疾病接触史。近期首次接触的食物可能会产生过敏或食物不耐受,询问停止摄入该类食物后腹泻能否自行缓解。如果有进食不洁饮食、半熟海鲜或餐后多人聚集性发病,需要考虑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或食物中毒,询问是否伴随肝肾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尿少、头晕、嗜睡、感觉异常等中毒症状。询问发病前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是否服用促进肠道分泌和动力的药物及抗生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致病菌常为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治疗不能凭经验性用药。询问有无暴饮暴食或摄入过量饮料,这可引起肠道动力异常和渗透性腹泻。


对于慢性腹泻,包含起病年龄、生长发育史、有无反复慢性感染的病史采集,面容、皮肤、毛发和多系统的体格检查,完整的营养评估,血生化、电解质、血代谢指标都会为医生揭示疾病方向。


2.现病史 关注年龄、发病季节、粪便特征、粪便性状、治疗经过、一般状况等。

(1)年龄:新生儿期起病往往意味着先天遗传性疾病。6月龄以下起病首先考虑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喂养不当,其次考虑肠道感染;6月龄以上首先考虑消化道感染、症状性腹泻、喂养不当,其次考虑食物过敏、消化不良。病程迁延合并生长迟缓要考虑先天性发育缺陷、免疫缺陷病。


(2)粪便性状和发病季节(表15-1):


表15-1 粪便性状、发病季节及感染病原

image.png


1)水样便:多发生在秋冬,对于6个月至2岁患儿,首先考虑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渗透性腹泻。如果患儿2岁以上,腹泻全年散发,特别是近期有幼儿园、小学聚集性发病,要考虑诺如病毒性肠炎。如果在夏秋高温季节出现水样便,要考虑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前者为渗透性腹泻,白天吃奶后容易排便,减少进食后腹泻次数也减少;后者为肠毒素导致的分泌性腹泻,粪便中水分明显增多,禁食试验阴性,容易出现脱水。


2)黏液脓血便:常发生在夏秋高温季,多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道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感染造成的渗出性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惊厥和感染中毒症状。如果黏液脓血便发生在冬春,伴有发热、腹痛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要考虑耶尔森菌感染。


(3)一般情况:通过了解每天排便频率、食欲和食量,可以初判病情轻重和营养风险。白天和夜晚排便次数有无差别,初判发病机制。


(4)粪便特征:

1)水样便:水分增加非常明显,没有特别味道,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黏液脓血便:稀便中混有暗红色、有腥臭味的黏液,提示结肠炎症。

3)血便:暗红色、血腥味的粪便或黑色柏油便,提示消化道出血4)脂肪泻:粪便黏稠、恶臭、有油脂感,漂浮水面,提示脂肪消化不良。


(5)治疗经过和疗效分析:对于经过治疗但仍有腹泻的患者,要分析是疗程不足、药物剂量不够、选药不对还是机制判断错误。例如轮状病毒性肠炎,早期是病毒感染引起渗透性腹泻,1周后病毒感染自愈。部分孩子感染后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摄入富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稀便、腹胀、肠鸣,消化功能需要2~3周才能逐步恢复。故早期给予补液、止泻和肠道营养治疗,后期限制乳糖摄入,换成麦芽糖、蔗糖、葡萄糖配方,症状会很快改善。


(6)伴随症状:有无伴随发热、咳嗽、排尿异常,有无嗜睡、哭闹、乏力,有无腹痛、呕吐胆汁等表现,可以提示是否有肠道外原发病。


3. 既往史 对于病程为慢性、迁延者,尤其是生长迟缓者,需要重点关注既往手术史、基础疾病史、过敏史、生长发育史。

通过体格发育指标(身高、体重、生长曲线)评估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判断有无基础疾病和营养不良。错误的家庭营养观念、既往肠道手术史会增加本次疾病的营养风险,医生需要提供耐心、规范的营养指导,关注患儿后期营养状况。


(二)体格检查

尊重儿童心理,先观后查,对有重要价值的专科内容和阴性体征心中有数。


1.观 与询问病史同步开始,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


(1)外貌:有无矮小、消瘦、异常面容,观察面色、口唇、毛发,评估有无贫血或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黄疸、精神发育异常,这些线索可以提示神经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胆汁淤积症、先天代谢性疾病。


(2)活跃度:观察患儿是自由活动还是被怀抱状态,活泼好动还是乏力懒动。有无烦躁哭闹、淡漠嗜睡。观察眼神是灵活还是萎靡。由此可以推断病情轻重,脱水程度,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皮肤黏膜:观察皮肤、皮下脂肪、口唇颜色及干湿度,可以判断营养状态、循环状态和脱水程度。有无下肢水肿、皮疹、关节红肿,可以反映有无低蛋白血症、血管炎、败血症。


(4)外阴:打开尿布裤观察有无外阴畸形、疝气嵌顿、异常包块,排除外科急症。肛周脓肿、肛周瘘口提示炎症性肠病或免疫缺陷症。


2.查 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检查,腹部触诊容易引发患儿恐惧,可以放在最后。


(1)前囟、前额:有无发热,前囟有无凹陷、膨隆,可以判断是否脱水及程度、是否有颅内压增高。


(2)心肺:左手持玩具,通过声、色、光吸引患儿注意力,右手完成心肺听诊。重点检查内容是心率、心音、心律、呼吸音有无异常,可快速读数6秒或10秒心率后转换成每分心率,判断有无心脏杂音、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判断有无容量不足代偿性心率增快和低钾血症,在患儿哭闹后深吸气时容易捕捉有无肺部湿啰音。


(3)腹部:感知腹部平坦、膨隆、柔软和肌肉紧张度。患儿因恐惧哭闹时腹肌用力会增加触诊难度,可以在患儿安静或睡眠后行腹部触诊,有经验的医生会利用患儿哭闹后吸气的短暂瞬间进行深压触诊,排查有无包块和深压痛。如果患儿突然屏气并开始啼哭,说明碰到了触痛点。腹部膨隆反映肠腔积气或腹腔积液,结合听诊判断有无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腹腔积液伴有腹肌紧张、压痛提示腹膜炎,无痛性腹腔积液提示低蛋白血症可能。


(4)末梢循环:感知手足温度判断有无循环不良,手足发凉提示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休克早期。


(三)辅助检查

1.急性水样便 无须开展特殊检查,粪常规并不是治疗的必要前提。尤其当发现患儿处于中重度脱水状态时,立即补液治疗应优先于等待粪常规检查结果。

2.合并重度脱水 开展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急诊项目(钠、钾、氯)检查。

3.黏液脓血便 伴有高热、脓毒血症、感染表现明显者,行血常规、粪常规、粪培养。

4.病情重、精神差 对于怀疑外科疾病者,需要紧急行心电图、腹部B超检查,即使B超结果阴性,对于仍高度怀疑者也可请外科会诊或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尽早行脑脊液和头颅CT检查。

5.慢性腹泻合并生长迟缓 建议收住病房,积极完善感染、营养、代谢、过敏、免疫等腹泻原因的检查,并进行营养支持。


急性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多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肠和(或)结肠黏膜病变,造成混合性物质跨膜转运障碍。


本文摘自《儿科疾病诊疗思维》


//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专区

8c1a578dd18f2fa334163138f4e54e5.jpg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4天获半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8天获1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15天同时阅读所有本书荐读章目者获实体书抽奖机会

抽奖说明:本次活动抽奖名额根据书籍情况不同,本书抽奖限额2名,获奖者免费获赠《儿科疾病诊疗思维》实体书)


儿科诊疗思维-网贴.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