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达1139万。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其发病率持续增高,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近年来,以通心络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在冠心病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得到了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023年4月20-23日,“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上,大会主席、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大会主席、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担任专题环节主席,对通心络胶囊在心血管领域的防治作用及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进行了交流与点评。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担任讲者,围绕通心络胶囊防治冠心病的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了专题报告及解读分享。
冠心病治疗仍存在临床问题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病死率为126.91/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病死率为135.88/10万,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加强冠心病防治,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
现代医学的进展为冠心病防治带来了治疗希望,但也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林谦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冠心病治疗仍存在的4类临床问题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第一,微血管性心绞痛;第二,血运重建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患者意愿、术后无复流、再狭窄、再发心绞痛等;第三,标准治疗下部分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仍存在心血管风险,如冠心病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达4-12%;第四,双心疾病,即心脏与心理之间互相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或心理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面对这些问题,中医药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和临床疗效。”林谦教授指出,通心络胶囊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要功效,具有血液、血管、缺血组织三重保护作用。
林谦教授介绍,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团队牵头完成的一项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可通过降脂、抗炎、抗凝、保护血管内皮、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降低斑块内脂质沉积等作用,有效稳定易损斑块。该研究结果于2009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并被国外专家给予极高评价,在同期刊发的编辑部评论称“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2015年《欧洲心脏杂志》再次发表了张运院士团队开展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显著降低斑块负荷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通心络干预的主要机制是抑制斑块内炎症性血管形成。
在微血管重建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 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通心络组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eNOS、V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和γ-连环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提示通心络可提高心脏微血管内膜细胞屏障功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杨跃进教授团队的进一步探索发现,通心络可激活p70s6k1/eNOS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达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研究证实通心络具有对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双重、双向保护作用。该研究于2020年发表于《治疗诊断学》(Theranostics)杂志。
在脑血管病领域,一项基础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调节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保护脑微血管结构,减轻脑微循环障碍对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临床研究验证通心络防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临床研究方面,通心络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双抗治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效果显著。”林谦教授介绍,张运院士开展的“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简称CAPITAL研究)显示,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中,在现代常规抗A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可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IMT逆转率高于对照组18.5%),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首次发作时间,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5%,且安全性良好。
在改善心绞痛方面,2015年发表的一项纳入7424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电图改善率,且作用优于β受体阻滞剂。2021年发表的一项纳入1578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更好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戴小华教授介绍,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无复流方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临床循证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前和手术后治疗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24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增加ST段回落速度,降低无复流发生率36.6%(34.26% vs 54.05%, P=0.0031),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杨跃进教授开展的另一项,纳入3797例症状发作24小时内的成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CTS-AMI研究)显示,在指南指导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近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尤其在降低心源性猝死与严重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且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改善预后方面,一项纳入3652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减少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狭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血运重建、全因死亡率及心因性死亡率)的发生率。
基于上述众多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通心络胶囊获《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多项指南、共识推荐。
戴小华教授指出,以通心络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度肯定了通心络胶囊在防治微血管病变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与创新药物。
结语
葛均波院士在点评中表示,系列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调脂、抗炎、抗凝等作用,可从根源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未来希望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为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从基础到临床,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到确切的心脑血管病,通心络胶囊均具有确切的循证证据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吴宗贵教授介绍,由中国胸痛中心牵头的《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在撰写中,希望通过该共识的撰写,通心络胶囊能够在临床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通心络胶囊是心血管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中成药之一。”霍勇教授指出,将通心络胶囊的循证证据梳理出来,写成共识,将对临床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