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失语症(aphasia)是一种语言产生或语言理解的行为缺陷(pasley&Kmght, 2013)。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新增60~75万中风病例,其中约 20%的病人会发展成失语症(schlaug, Marchina, & Norton, 2008)。中国中风患者中,26%-38%伴有失语症问题[1]。
根据言语障碍的表现,失语症可分为流畅性失语症和非流畅性失语症:
·流畅性失语症者主要表现为语言无意义以及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
·流畅性失语症者则表现出发音不流畅,并伴随复述障碍和韵律失常。
除了自闭症之外,许多老年性疾病都可能诱发伴随性的非流畅性失语症。比如,中风、帕金森、老年痴呆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逐年增多。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是治疗非流畅性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流畅性失语症也有一定的疗效。该疗法最初由 Albert, sparks和Helm(1973)提出,其核心是借助与语言音韵相一致的旋律恢复言语产生能力。MIT的目标在于将语言中旋律的因素剥离出来,从一个更高的语言认知水平将潜在的语言能力激活,给患者另一种用正确的顺序讲出来的尝试,让患者在逐步脱离了音高、旋律及调性和声的伴奏下,以自然正常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MIT借助语言中音乐的元素,包括旋律、音高、节奏、调性,以及患者原有的歌唱能力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适用于右脑韵律功能良好的患者,在提高语言表达、理解和反应时间方面效果显著。研究表明,MIT治疗过程中,右脑反应更加活跃,提高了神经处理语言的速率。
当复述训练的效果不显著时,而患者对于韵律有着良好的反馈,我们就可以采用MIT来进行复述能力的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跟随吟唱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语言发声,使患者能够连贯的表达。[2]
节奏型语言提示
通过语言能力测试和Seashore音乐能力测试,对患者进行语言能力和音乐性评估。
MIT的治疗是基于语言的康复的三种级别:
·发出2-3个音节的词组
·发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3-5字
·发出包含多种信息的7字以上的句子
每个级别包含20个高频应用词汇或社会性语言的句子,“旋律”由词汇中的自然音调决定。配合以调性训练。句子一般有两个音调,重音可以用高一点的音来演唱,而非重音则可以用低音来演唱。一声、三声可以由两个音高唱出,二声、四声可以由一个音高唱出。开始的音适用于患者的自然音域,第二个音通常比第一个音低小三度。中央C和A的组合就适用于大部分患者。[3]
旋律语调示意
治疗师面对患者,给与图片提示,一边吟唱目标句,一边带着患者用左手打拍子,每个音节击打一次节奏,延迟数秒后,让患者重复目标句。
·患者用吟唱的方式复述目标句子,例如“你好吗?”“我很好”
·在吟唱句子复述后,过渡到正常语调的句子复述训练,治疗师用正常的语调演示,等候6秒后,让患者用正常的语调重复。
其中两个关键步骤发音和打拍子,可以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单侧语言区。发音是MIT的核心元素,在右脑半球处理语言信息、音乐和韵律时引起全脑反应时,起到主导的优势作用。发音吐字越慢,保持音的时间越长,在音节和词语之间就越容易通畅,从而减少对左脑半球的依赖。左手打拍子可引发大脑右半球控制手部和口部感觉运动的神经网络。声音运动反馈同样可以被利用,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来降低对治疗师的依赖,让患者自己能够唱或者说出来。
MIT发源于英语国家, 在英语中,韵律语调与句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汉语中与语调相关的还包括字的声调。汉语普通话的韵律及语调是句式及字的声调的“代数和”。换句话说,在正常的表达中,句式语调和声调在调值上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中西语音系统巨大差异的背景下,为了将治疗旋律更贴近于正常言语旋律,旋律语调疗法的本土化是较为关键的一步,这对临床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现已引入了这种创新疗法并进行了本土化创新。
52岁的陈先生在中风前是一名城市规划师,工作中对语言和沟通有着极高的要求。不幸的是,突如其来的脑中风剥夺了他的沟通能力,连简短的语言输出也变得困难无比。为了恢复损伤的语言功能,陈先生选择了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进行言语治疗训练。
霁达康复的临床团队在对陈先生进行评估后,发现陈先生以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最为严重。结合陈先生及家属的主观目标及工作情况,临床团队为陈先生设定了治疗目标:在工作内容或兴趣相关的谈话中,自发语超过15个,且准确率为50%。
为了达到治疗目标,霁达康复临床团队决定采用个性化的韵律语调疗法来提高陈先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临床团队还收集了陈先生中风工作内容及兴趣爱好,包括著名的建筑师,著名的建筑,以及个人收藏的古玩照片等,并将其与韵律语调疗法相结合,用这种既专业又个性化的方式帮助陈先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言语治疗。
三个月的治疗后,陈先生的自发语信息量从初来时的2/10进步到8/10,复述能力从22/100进步到72/100,口部感觉运动的神经网络恢复帮助他在TOKEN测试中,数值从0/36跨越到7/36,不难看出,陈先生在旋律语调疗法的帮助下,已经在恢复语言功能上跨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一步。
语言是我们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中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其他功能一样重要。愿更多的患者可以选对言语治疗方法, 早日重获新“声”。
参考文献:
1.张彬.&侯宇峰.2014.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中老年学杂志,(5),1435-1436.
2.Fujii S,Wan CY.The Role of Rhythm in Speech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The SEP Hypothesis.Front Hum Neurosci.2014 Oct 13;8:777.doi:10.3389/fnhum.2014.00777.PMID:25352796;PMCID:PMC4195275.
3.张晓颖,刘松怀,王春雪.旋律发音配合治疗性演唱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案例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09):791-79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