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家知道,我们的肝脏在哪儿吗?
有人说,不就在右上腹嘛。
确实,肝脏大部分位于右上腹,但还有小部分位于左上腹。
肝脏周围的“邻居”(器官)特别多,包括胃、十二指肠、胆囊、胰腺、脾脏,都跟肝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临床上,还会将肝脏分叶、分段,这对于描述肿瘤位置,后续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患者朋友们说,自己得了肠癌之后,又发生肝转移。
肝转移,真的有那么高发吗?
中山六院李国林医生表示,理论上,超过一半的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
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发现有肝转移了。还有15%~25%的患者做完肠癌手术,可能过几年之后,在肝脏又发现了一个病灶,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转移瘤为什么偏爱肝脏呢?
首先,从解剖学角度看,肝脏接受了胃肠道血液回流,肿瘤便容易沿着血液跑到肝脏去。
其次,这跟肝脏微环境有关,有时候肝脏微环境的细胞会“募集”一些肿瘤细胞到肝脏定植,然后发生发展。
总体来说,肿瘤容易跑到肝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前面提到,肝脏周围的“邻居”(器官)很多,所以,肝转移早期会出现非特异性的症状表现,有些症状可能跟周边脏器的表现很像,比如消化不良、反酸嗳气、浅表性胃炎等。
很多人以为是胃不舒服,自己吃点胃药就好了,没有重视。
但如果是肝转移瘤,这些症状会反反复复,总好不了。
另外,有的患者在肝转移前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是因为肝脏本身就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器官。
李国林表示,可以这样理解:肝脏里有三队人在工作,肝脏受损时,有一队人被打倒了,剩下的两队人继续工作,依然能够让肝脏正常运转,人体不会出现什么异常。
但人手少了,工作量没有减少,久而久之,剩下的两队人就会感到疲劳,工作效率下降,最终导致肝功能的破坏,这时候就到了肿瘤的中晚期。
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变差,眼白发黄,出现黄疸迹象。
既然肝转移瘤不容易察觉,那么,我们会更多地借助检查手段,及早发现肿瘤,以下几点,大家要注意:
如果随访过程中,病灶没有明显变化,我们会考虑是良性囊肿。
但如果病灶是突然出现的,或者病灶在逐渐变大,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指的是肠道和肝脏都发现了肿瘤,且两个部位的肿瘤在性质上没有任何关联。
这样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对于肠癌肝转移,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肝脏的病灶失去活性,或者彻底清除掉。
那么,我们要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呢?
首先,治疗之前,医生需要进行精准评估,包括影像精准评估和基因精准评估。
影像精准评估,就是医生看片子,评估肝脏里的病灶有多大、分布在哪里、跟周围的血管和胆管有没有关系。
这些细节信息都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策略的制定。
基因精准评估,即对基因状态的评估。
不同的基因状态会对治疗产生重要影响。常见的基因状态包括微卫星是否稳定,错配修复基因是否缺失,这些都会影响到手术能否获益。还有RAS基因、BRAF基因、HER2基因等是否发生突变,对于医生选择靶向药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评估结束后,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要不要把肿瘤切掉,还是怎么样应对?
李国林指出,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治疗,相当于三驾马车同时进行,包括手术、消融、转化。
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采取MDT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也就是不同专科医生一起探讨这个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
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坚持手术治疗,认为切掉肿瘤就好了。
其实,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考虑得更多的不是技术可切除肿瘤,而是肿瘤学可切除。
有时候,从肉眼看,医生把肿瘤切得干干净净,但实际上谁都无法担保,肿瘤不会复发、转移。
另外,手术可以根治肿瘤,但并不是所有转移瘤都适合手术切除,并不是所有病例都适合马上手术切除,部分患者需要放疗、化疗后,才适合动手术。
所以,要不要手术,需要医生平衡利弊,做出决策。
如果要做手术,肝脏外科也有“十八般武器”,包括超声、超声刀、微波刀、百克钳等。
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还有没有治疗价值?
肿瘤转移到肝脏,说明已经到了癌症晚期。按照以往的观念来说,癌症晚期可能治疗价值不大。
但随着药物更新换代,治疗理念、技术日新月异,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晚期癌症患者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大家不用太灰心。
转移性肝癌比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更高吗?
这两类肿瘤的恶性程度都是偏高的,但药物研发的进步,尤其是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出现,能够帮助患者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更关键的是,要定期随访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来源:中山六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