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闻周刊丨葛雷、仲昕:做CTO-PCI手术也要会“投资”? ——JACC子刊发表中山医院最新研究

2022-08-08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心闻周刊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分割线.gif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和仲昕副主任医师深入解读发表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上的最新研究结果,对CTO-PCI的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心闻周刊.jpg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 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高剂量优于低剂量

    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能减少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出血和输血,但最佳用药剂量并不明确。7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团队在JAMA发表的OPTIMAL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围术期,氨甲环酸高剂量给药方案的有效性优于低剂量给药方案,且安全性不劣于后者。研究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国内4所心脏中心纳入3079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配至氨甲环酸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采用“负荷量+维持量+预充量”的给药方案。结果发现,在有效性方面,氨甲环酸高剂量组主要终点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21.8% vs. 26.0%, P=0.004)。在安全性方面,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术后30天复合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7.6%和16.8%,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 CMR评估可预测心脏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死亡

    心脏磁共振(CMR)是检测心肌淀粉样蛋白沉积物的敏感工具。7月28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显示,在血液学指标提示完全缓解(CR)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患者中,心脏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大多在化疗后消退。调整已知预测因子后,细胞外容积(ECV)的变化可以预测结局。研究纳入176例心脏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在基线时和化疗后6个月、1年、2年接受CMR评估。基于ECV变化,将CMR反应分为进展(ECV增加≥5%)、稳定(ECV变化<5%)或消退(ECV减少≥5%)。在所有血液学完全缓解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患者中,在6个月、1年、2年时,分别有3%、22%、38%的患者出现CMR消退。在调整血液学反应、NT-proBNP和纵向应变后,6个月时的CMR反应对死亡有预测意义(HR=3.77,P=0.003)。

  • LAAC残余分流≤5 mm与血栓栓塞5年风险增加相关

    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5 mm被认为是成功封堵,但其对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并不清楚。7月25日,JACC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后1年时残余分流≤5 mm与未来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纳入PROTECT-AF、PREVAIL和CAP2三个研究中1054名接受左心耳封堵的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后45天,存在和不存在残余分流≤5 mm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8.3%(n=404)和60.2%(n=634),术后1年分别为27.7%(n=272)和71.6%(n=704)。术后1年时残余分流≤5 mm,与5年缺血性卒中或全身性栓塞的风险增加相关(调整后HR=1.94,P=0.014),其中主要是受非致残性卒中增加驱动(P=0.033),但致残性或致死性卒中发生率相似(P=0.593)。残余分流≤5 mm与心血管或不明原因死亡以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无关。

  • TAVR术后早期LVEF改善可降低5年死亡风险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有何预后意义?7月27日,JAMA Cardiology发表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和LVEF<50%的患者中,TAVR术后早期LVEF改善与较低的5年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相关。分析纳入PARTNER 1、2和S3研究中,基线LVEF<50%且接受TAVR的高危和中危患者659例。结果显示,32.8%的患者在TAVR术后30天内出现LVEF的改善。TAVR术后早期LVEF改善与未改善的患者相比,5年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较低,多变量分析结果也是如此。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ΔLVEF的视觉拐点为10%,超过该拐点后,随着LVEF改善程度的增加,全因死亡率急剧下降。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有冠状动脉疾病或既往心梗病史,早期LVEF改善与5年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是一致的。


  • 阻断磷酸二酯酶4B可发挥双重心脏保护作用

    及时完全的血运重建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疗效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7月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淼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研究报道,磷酸二酯酶4B(PDE4B)通过介导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阻断PDE4B既能减少心梗后心肌细胞死亡,又可改善冠脉微血管阻塞,发挥双重心脏保护作用。PDE4B作为单一干预靶点可以同时减少梗死面积和改善微循环,显示出了突出的临床转化潜力。

  • 莫雷西嗪有望成为房颤防治药物新选择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上发表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莫雷西嗪能抑制心房肌细胞的晚钠电流,从而起到抑制房颤发生的治疗效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莫雷西嗪在急性干预时,能抑制小鼠心房肌细胞增加的晚钠电流。莫雷西嗪的长期作用不改变Nav1.5蛋白的表达,但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导致的晚钠电流增加,从而缓解其带来的心房电重构,抑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因此,莫雷西嗪有望成为治疗房颤的药物新选择。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 7月24日,我国首部《心肾综合征诊治的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发布。

  • 近日,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发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诊治行业标准》。

  • 7月27日,欧洲多学会联合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关注6~16岁少年儿童高血压的共识声明。声明指出,肥胖是少年儿童时期最重要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少年儿童高血压的首选。


  •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基于GRAND研究,分析并鉴定出LDLRQTRT1基因的罕见突变具有较强的致冠心病作用,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QTRT1是中国人早发冠心病的致病基因。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7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发表研究结果,证实了内膜下斑块修饰可以提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且在初次手术后90天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更高。本期《心闻周刊》特别邀请到研究的主要作者葛雷教授和仲昕副主任医师,对CTO-PCI的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