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头痛吃片布洛芬,感冒冲包复方药,血脂高了自己加半片他汀……”
很多人不舒服时,习惯从药箱里找常用药解决,觉得非处方药、别人推荐的药,吃着肯定安全。但很少有人知道:肝是药物代谢的“主战场”,很多看似普通的药,一旦过量吃、混着吃、长期吃,就可能变成伤肝的“隐形杀手”——每年都有因滥用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甚至有人发展成肝硬化。
一、先搞懂:为啥药物会伤肝?
不是药有“问题”,是用错了
很多人疑惑:“医生开的药也会伤肝吗?”其实药物伤肝,核心问题不在药本身,而在使用方式,这和肝的功能直接相关。
肝脏是人体“解毒工厂”,90%以上的药物都要靠肝代谢。药物进入体内后,肝会把它分解成能排出体外的物质,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果用药过量、多种药混吃(不同药物可能相互作用,加重毒性),或者本身是“肝敏感体质”(比如有乙肝、脂肪肝基础),肝来不及代谢这些“毒素”,就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严重时会发展成肝衰竭。
简单说:就像肝是“清洁工”,正常用药是“少量垃圾”,能及时清理;滥用药物是“堆成山的垃圾”,清洁工累到罢工,肝脏就会出“故障”。
不是所有药都有高肝损伤风险,临床中,以下5类药因“使用频率高、容易自行滥用”,成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重灾区”,尤其要警惕:
解热镇痛药:常见但过量即“有毒”
日常用途:缓解头痛、发烧、关节痛(很多人感冒、痛经时吃)
滥用风险:①超剂量吃(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上限4克,很多人一次吃2片,一天吃5次,不知不觉超标);②混着吃(比如吃了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又额外吃退烧药,导致成分叠加)。
02
抗生素:别把“消炎”当“万能药”
日常用途:治疗细菌感染(比如扁桃体炎、肺炎)
滥用风险:①病毒感染也吃(比如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吃抗生素没用,反而增加肝脏负担);②自行加量/延长疗程(比如觉得多吃点好得快,或者症状好转后没停药,继续吃)。
03
复方感冒药:成分“隐蔽”易过量
日常用途:缓解感冒的发烧、鼻塞、咳嗽
滥用风险: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偷偷”含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感冒灵颗粒每袋含0.2 克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吃2~3种感冒药,很容易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超标,进而伤肝。
04
降脂药:长期吃须“盯”紧肝功能
日常用途:降低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常用)
滥用风险:这类药需要长期吃,但部分人吃了就不管,不定期查肝功能——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 剂量相关性肝损伤,尤其是本身有脂肪肝、饮酒习惯的人,风险更高。
05
种药物、食物或接触物的毒性作用(比如说抗真菌药
代表药:何首乌(治脱发)、三七(活血)、部分减肥药(含大黄、番泻叶)
滥用风险:很多人觉得中药/保健品是天然的,吃着安全,其实何首乌、黄药子等中药,若长期吃、过量吃,或未经炮制(生何首乌毒性更高),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部分减肥药含“泻药”成分,长期吃会导致肝脏代谢紊乱。
发烧、头痛先看说明书,明确成分、剂量、适用证—— 比如感冒先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有黄痰、高烧不退等,须需医生判断),不盲目吃抗生素;吃退烧药前,先看是否含对乙酰氨基酚,避免叠加。
尤其是复方药(感冒药、止咳药、止痛药),混吃前一定要核对成分表,若有相同成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只选一种吃;中药和西药间隔1~2小时吃,避免相互作用。
如果需要长期吃降脂药、降糖药等,遵医嘱每3~6个月查一次肝功能(重点看转氨酶ALT、AST),一旦发现指标升高,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如果之前吃某种药曾出现乏力、黄疸、转氨酶升高,或本身有乙肝、脂肪肝、酒精肝,就诊时一定要告诉医生,避免开 “肝损伤风险高”的药。
最后想提醒大家:药物是治病的“工具”,不是随便吃的零食。很多药物性肝损伤,都是图方便、凭感觉导致的——比如觉得小毛病不用看医生,或者多吃点好得快。
如果身体不舒服,先别着急找药吃,尤其是需要长期吃、多种药一起吃时,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一旦出现吃了药后乏力、没胃口、皮肤发黄,一定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肝脏在发出“预警”。
来源: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