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四节
肺部感染
例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发)
【病史摘要】 女性,38岁。因发现肺部感染6天,发热4天入院,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接触史。
【CT征象】 CT平扫示两肺下叶胸膜下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磨玻璃影,以后、外基底段为主,部分病变融合,小叶间质增厚,可见铺路石征(图5-4-6A、B)。
【重要征象】 胸膜下分布,磨玻璃影,小叶间质增厚,铺路石征。
【CT拟诊】 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② 其他病毒性肺炎。③ 支原体肺炎。④ 真菌感染。
【最终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评 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WHO图5-4-6A正式命名,由β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中间宿主尚未确定。它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COVID-19目前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有较强的传染性。研究者已发现存在动物传人、人传人、医务人员感染、一定范围社区传播的可能。COVID-19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发病,主要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气促,呼吸困难。人群普遍易感。多数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约80%)为轻症,13.8%的患者为重症,6.1%的患者为危重型,2020年4月以来发现更多的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轻症患者可仅有低热、轻微乏力等症状,无肺炎表现多数患图5-4-6B者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心肌损害、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核酸检测是病原性诊断的主要方法。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价值,是早期发现肺部异常的关键检查方法,是诊断及鉴别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也是监测新冠肺炎治疗、转归的重要手段。
CT表现
早期:
① 单发或多发病灶,以磨玻璃密度为主,其内纹理可呈现铺路石征。
② 病变范围小且局限,多位于肺外周或肺胸膜下。
③ 一般无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
进展期:
① 病灶分布区域增多,胸膜下分布为主,可累及多个肺叶;病变范围扩大,可呈大片状。
② 部分病灶出现肺实变,并可合并肺组织坏死形成小空洞,病灶进展及变化迅速。
重症期:
① 双肺弥漫性病变,部分可呈白肺表现。
② 病灶以实变为主,合并磨玻璃影,空气支气管征,多发索条状阴影。
转归期:
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肺实变逐渐消失,渗出物被吸收或机化,部分残留条索影。
鉴别诊断
① 真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病灶周边可见磨玻璃影(晕征),但多伴有结节病灶、空洞及“空气半月征”等可作鉴别。
② 支原体肺炎:多发于儿童,CT多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斑片影、磨玻璃密度影;无胸膜下分布特点。
③ 其他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流感病毒肺炎:单侧或双侧的肺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合并或不合并局灶肺实变,常分布在支气管血管周围或胸膜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其致病原也是一种冠状病毒,CT表现为两肺多灶性磨玻璃病变,单侧或双侧肺实变,大片磨玻璃影中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铺路石征,少见空洞、钙化、网格或结节,少见淋巴结增大或胸腔积液。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多样,需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作鉴别,最终诊断需要病原学实验室检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4天获半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8天获1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15天同时阅读所有本书荐读章目者获实体书抽奖机会
[抽奖说明:本次活动抽奖名额根据书籍情况不同,本书抽奖限额2名,获奖者免费获赠《CT读片指南》实体书(附赠主编签名照)]
👆(截图至微信扫码享限时折扣优惠购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