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顺昌教授表示,2025ASCO年会涉及罕见肿瘤的内容总体占比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肿瘤研究领域长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研究资源集中于常见肿瘤,罕见肿瘤因患者基数小、临床研究投入不足,整体关注度仍有待提升。尽管如此,该领域仍呈现出部分进展,且这些进展多基于常见肿瘤研究思路的延伸。从规律性角度看,罕见肿瘤的研究路径与常见肿瘤存在共性:均以精准检测为基础,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分子特征,进而探索靶向治疗策略;同时,免疫治疗技术(如ADC类药物、细胞治疗等)在罕见肿瘤中的应用也逐步深化,尤其在罕见肿瘤领域,今年ADC药物及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部分成果甚至领先于常见肿瘤领域的探索。
具体而言,焦顺昌教授提出两项研究令其印象深刻:其一,滑膜肉瘤的TCR-T(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治疗取得突破,TCR-T疗法在滑膜肉瘤中首次获得成功,标志着该领域临床转化的重要进展;其二,葡萄膜型黑色素瘤作为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类型,采用TCR介导的T细胞治疗技术(与常规TCR-T不同),通过TCR偶联T细胞靶向GP100靶点,获得了显著疗效。该成果是今年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尽管目前尚未在常见肿瘤中开展,但其效果已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应用广泛,但在TCR受体偶联药物方面,成功案例仍少见,因此该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罕见肿瘤后续研究方向,焦顺昌教授认为可从下述方面推进:首先,精准检测是基础,需开展多基因、多维度的多组学检测,明确罕见肿瘤分子分型;其次,积极借鉴常见肿瘤领域的成熟经验(如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加强多学科协作与平台式(伞形、篮子)临床试验,增加罕见肿瘤循证医学证据;此外,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基于罕见肿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探索其内在规律。除已提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ADC类药物扩展外,积极尝试细胞治疗(如TCR-T、CAR-T等)以及TCR受体偶联药物的开发;重视AI在全流程中的深度融合(诊断、治疗决策、预后预测);加强医患沟通,共同制定出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点燃每一位患者的希望!
审阅 | 解放军总医院 焦顺昌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