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像及血管造影
13.1
CAT扫描:又称CT扫描
CAT(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或“CT”采用有辐射危险的电离辐射(X射线),见“神经外科医师的放射安全”(章节12.5)。通过计算机算法使多个不同角度的X线束穿透被研究个体,产生虚拟的多层横断面影像。
CT扫描的X线束衰减以Hounsfield为定量单位(亨氏单位)。这些单位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CT扫描模式下会有所不同,部分示例可见表13-1。大多数成像系统允许对用户指定区域的亨氏单位进行测量。
平扫CT常用于紧急情况(以便快速排除多数急性异常表现),可精细评估骨质或作为筛查手段。显示急性出血(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骨折、异物、气颅和脑积水效果好,但显示急性脑梗死(推荐DWI)效果不佳,且常因为骨伪影导致颅后窝信号质量差。
静脉增强CT扫描主要用于显示肿瘤或血管畸形,尤其对于有MRI禁忌证的病人。所有的CT造影剂都含有碘。
常用静脉造影剂剂量:如碘帕醇300®(见章节12.4.1)60~65 ml含18~19.5 g碘。
快速静脉推注碘增强剂3~4 ml/s,通常为65~75 ml(以碘普罗胺注射液为例)。病人屏气30~40秒(螺旋CT)效果最佳。
有许多方法来决定注射造影剂后的扫描时点:可基于试验性少量注射的主动脉达峰时间进行确定,也可根据经验计算时间,或者注射后观察感兴趣区域的峰值。
与CT扫描平面横轴垂直的血管以及致密血凝块附近的显影准确性会有所下降,CT血管成像难以分辨临近血管。
与轴向CT扫描平面垂直的血管显示不清,且在CT高密度结构附近的血管显示困难。
需要使用碘增强剂。首先以平扫CT在3个幕上供血区层面选择感兴趣区域,然后以标准速度注入增强剂(比如40ml按5ml/s静脉注射),在对感兴趣的区域按固定时间间隔扫描,如每2秒一次共1分钟。
乙酰唑胺试验:完成上述扫描后,静脉推注乙酰唑胺1000mg,约每10分钟进行重复扫描,最后一次扫描间隔15分钟。
可得到的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缺血性脑卒中时几乎都有MTT延长且CBF下降。
可以发现的异常包括:
1.明显的狭窄:CBV和CBF降低,MTT和TTP延长。
2.盗血:在乙酰唑胺试验后,CBV和CBF降低,对侧升高,MTT延长。
与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比较:(见章节12.2):
1.PWI可提供多个层面的头部图像,而CTP只能提供选择的一个或几个层面(通常10~20mm厚)的情况,且操作者需要决定选取层面;
2.PWI的伪影比CTP多。
13.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定义
缩写见表13-2:
TR:重复时间。
TE:回波时间。
Ti:反转时间。
T1:自旋-点阵弛豫时间(磁化时间)(恢复)。
T2:自旋-回旋弛豫时间(去磁化时间)(衰减)。
T1(弛豫时间)短→高信号(明亮)。常称为“解剖像”,有点类似CT,采集时间比T2短,氢质子含量丰富的组织(如水)T1(弛豫时间)长。
辨别T1WI的线索:脑脊液为黑色,皮下脂肪为白色,弛豫时间(TR)及回波时间(TE)均短(分别为百位数和十位数)(表13-3)。
★T1加权上仅有脂肪、黑色素、Onyx®胶(见章节102.5)及亚急性出血(大于48小时)等表现为白色。白质较灰质的信号要高(因髓鞘脂肪含量高)。大多病变在T1像表现为低信号。
T2(弛豫时间)长→高信号(明亮)。常称为“病理像”,大多病变及周围水肿表现为高信号。
辨别T2WI的线索:脑脊液为白色,弛豫时间及回波时间均长(分别为千位数和百位数)(见表13-4)。
也称均衡成像或质子密度像,介于T1和T2之间,脑脊液呈灰色,与脑组织信号相等,如今用的很少。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的缩写,弛豫时间及回波时间均长,类似T₂像,但脑脊液呈低信号(表现为黑色)。白质和灰质信号与T;像相反,对比度更强。多数病变呈高信号,如多发性硬化斑块、其他白质病变、肿瘤、水肿、脑软化、胶质增生、梗死等。对于脑室旁病变如多发性硬化及脑脊液中的异常病灶显影更佳。
FLAIR像蛛网膜下隙异常高信号的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隙出血(SAH):★MRI中诊断SAH的最佳序列。
2.脑膜炎:某些病例可见。
3.脑膜癌。
4.上矢状窦血栓。
5.卒中。
6.邻近肿瘤:是否与蛋白含量高有关?
7.先前使用过钆增强。
8.在吸入高浓度氧,特别是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吸入近100%的纯氧行MRI检查时,可见于基底池和脑沟中,但脑室除外。
TR固定不变,应用多重回波(8~16)会使回波时间递增,图像与T₂加权像接近(脂肪在FSE上更明亮,可通过脂肪抑制技术调整),但采集时间大幅减少。
也叫T2*,某些生产商为此设计了相应的商标名,如“稳态梯度回复采集(GRASS)”(GE公司商品名gradient recalled acquisition in asteady state的简称)或FISP。一种应用部分翻转角的“快速”T2WI成像,其中脑脊液及流动的血液呈白色,骨骼、钙化及重金属呈白色。典型的采集参数为:TR=22,TE=11,角度为8°。例如应用于颈椎以产生类似“脊髓造影”的效果,提高了MRI描绘骨棘的能力。也可用于显示陈旧的小灶性脑出血(可见于60%的出血性脑梗死及18%的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刚,这类病人在服用抗凝药物时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因为对顺磁效应的高敏感性,MRI梯度回波T₂WI序列较FLAIR序列对显示脑实质出血(呈黑色)有着3~4倍的敏感性,但不如最近推出的SWI序列敏感。
即“短T翻转复原”(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将T1和T2的信号叠加从而使脂肪信号消失(有时又称为脂肪抑制或脂肪磁化饱和序列),以便脂肪富集区域钆增强显示更清晰。主要用于在脊柱和眼眶。非常适用于显示骨水肿(有助于判断骨折时间),背根神经节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会有增强。
概述
大量参考资料 详细介绍了安全问题。神经外科病人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妊娠与MRI
在妊娠头三个月,行MRI检查可能导致流产。3个月后对胎儿的长期风险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相对于明确有电离辐射的X线(包括CT)等检查,可能更加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MRI检查]。钆增强剂在整个妊娠期禁忌使用,并且<2岁的儿童也不可使用。在哺乳期妇女中,使用钆增强剂后应停止哺乳2天。
MRI的常见禁忌证
1.心脏起搏器/除颤器、植入性神经刺激器、耳蜗植入:可引起暂时或永久的功能失调。
2.铁磁性动脉瘤夹(见下文):一些中心排除所有的有任何动脉瘤夹的病人进行MRI检查。
3.金属植入或含有大量铁或钴成分的假体(可产生位移或温度升高)。
4.Swann-Ganz插管的病人(肺动脉插管)。
5.眼中的金属碎片。
6.在过去6周之内放置血管内支架、弹簧圈或滤网。
7.弹片:霰弹枪子弹(某些子弹无影响)。
8.相对禁忌证:
1)幽闭恐惧症病人:可通过妥善镇静以完成检查。
2)情况危重病人:对病人的监测和评估为首,可能需要特殊设计的非磁性呼吸机。许多品牌的电子静脉泵/调节器都不能使用。
3)肥胖病人:体型可能与许多封闭式MRI扫描仓无法适配,这种情况可使用开放式扫描仓,但多数为低场强的磁铁且图像质量通常更差。
4)感兴趣区域存在MRI不兼容金属植入物(或曾用高速手术钻而残留金属填充物):可能产生磁化伪影从而使该位置图像失真。
5)可调压分流阀(见章节25.5.3):多数可以耐受3T核磁共振而不产生永久性损伤,但是压力设置可能改变,因此在MRI检查后应重新测定并调整。
动脉瘤夹与MRI
对有动脉瘤夹的病人行MRI检查应考虑到:
1.MRI磁场的危险在于它可引起动脉瘤夹拉脱或转动而脱离动脉瘤,或者撕破动脉瘤颈。这是以往铁磁性动脉瘤夹的缺点,1990年以后制造的动脉瘤夹为非铁磁性的,因此均MRI兼容。在无法明确动脉瘤夹是否为MRI兼容的情况下应视为MRI禁忌证。
2.动脉瘤夹的金属成分在磁场中产生伪影。
3.在夹子区域产生热量:临床上不显著。
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增强剂都含钆(一种呈顺磁性的稀有金属溶液),包括钆喷酸二甲葡胺,钆双胺,钆弗塞胺,钆贝酸二甲葡胺,钆特醇等。
不良反应有:
1.过敏反应:少见(发生率为0.03%~0.1%)。
2.肾毒性:比用于造影、CT、X线使用的碘增强剂少见。
3.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SF):一种少见的严重疾病,表现为皮肤、关节和其他器官的纤维化。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多数为透析)的病人接受钆增强剂后。×目前肾小球滤过率30~60ml/min为相对禁忌,<30ml/min为钆增强剂的禁忌证。在终末期肾病病人中,每次增强扫描导致NSF的风险为2.4%。
安全的增强剂为含环状结构的药物,包括:钆特酸葡胺、加乐显、钆特醇。(尽管这些增强剂仍可能发生如上情况,但具有链状结构的钆增强剂出现NSF的风险显然更高,包括:欧乃影、钆贝葡胺、Evovist以及欧米帕克。)
4.钆过敏:治疗同碘过敏(见章节12.4)
5.行MRI检查后追踪体内(包括脑组织)残留的钆含量。重复使用后可能会造成累积。链式钆增强剂(见上文)较环式钆增强剂会导致更多的残留。根据FDA的更新叫,肾功能正常的个体未出现与钆增强剂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FDA建议如下高危病人进行残留情况评估:需要终身多次应用钆增强剂的病人、孕妇、儿童以及患有炎症的病人。另外,应当限制重复使用钆增强剂,尤其是在上次检查不久后。
不过,必要的钆增强剂MRI检查不应推迟。
6.妊娠相关问题(见章节13.2.9)。
有两种方法获取MRA像:
钆增强:常用于颅外血管,如颈外动脉。
使用血流相关增强技术的非强化图像[最常用2D时间飞跃(2DTOF)]。常用于颅内血管。在T1像上呈高信号的结构同样能在MRA上显示,但并不一定是血流。它包括脂肪及陈旧梗死灶中的富含脂肪的巨噬细胞,可通过脂肪抑制T1WI进行消除。MRA对于动脉瘤筛查(见章节70.6.2)及血管造影隐匿性血管畸形(见章节79.4)有一定帮助。高流量的AVM显示不清,因为异常静脉与动脉表现相似。
弥散加权成像
主要用于:早期发现缺血(卒中)和鉴别活动性与陈旧性多发性硬化斑块。
会生成两种图像,其一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基于如时间、层面方位等许多变量),其二为弥散轨迹图像(即DWI)。叫自由弥散的水(如脑脊液)在DWI上呈黑色。
DWI基于T2WI,T2WI上呈明亮的结构在DWI同样为明亮(也称为“余辉”)。因此,DWI上明亮的区域可能是弥散受限也可能是T2“余辉”。检查ADC图可兹鉴别:如ADC图上呈黑色,那么很可能代表弥散受限(近期梗死为最常见的病因)。
★在DWI上呈明亮信号但在ADC图上呈暗信号的脑实质区域为异常表现,提示此区域弥散受限,比如急性卒中。
DWI上高信号(明亮)的鉴别诊断:
1.脑缺血:急性卒中或低灌注区域。弥散受限常常提示出现不可逆的细胞损伤(死亡),有时也能显示死亡细胞周围组织(缺血半暗带)。急性脑缺血在几分钟内即可呈现明亮信号。缺血造成的DWI异常可持续约1个月,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约1周后可恢复正常。
2.脑脓肿(见章节20.2):DWI呈明亮信号,ADC呈暗信号。
3.活动性MS斑块(陈旧性斑块不会呈明亮信号)。
4.一些肿瘤:多数肿瘤在DWI为低信号,但是富集细胞的肿瘤(如上皮样囊肿及有些脑膜瘤)弥散下降(在DWI上呈明亮信号)。
另可用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显示部分但不是所有的TIA,除外局部缺血的其他因素(如全脑缺血、低血糖、癫痫持续状态等)也能产生ADC下降,所以DWI图像的解释必须与临床情况相联系。
DWI也可以鉴别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水肿(章节3.1)。
灌注加权MRI(PWI)
PWI提供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相关信息。是MRI中显示脑缺血最敏感的序列(比主要用于显示梗死组织的DWI和FLAIR更加敏感)。目前有许多应用方法,大剂量增强剂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手段。超快速梯度显影用于监测注射增强剂(通常为钆)后含量梯度减少直至正常的过程。由此到信号淡化曲线,并与动脉中的造影剂进行比较。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技术原因,PWI使用并不广泛,可得到的参数包括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信号越高表示超出正常时间越多)。
DWI和PWI不符
DWI和PWI可一起用于定位弥散-灌注不符区域(PWI上关注异常区域面积大于DWI上弥散受限区域),从而明确可挽救的处于梗死危险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见章节76.8.3),例如可作为潜在准备溶栓病人的筛查。
概述
这部分主要讨论质子质谱(H¹)成像,这在适当软件支持下几乎所有的MRI扫描仪(尤其是1.5T以上)都能实现。其他的质谱成像(如磷)只能在特殊设备中进行评估。
单体素MRS
概述
在MRI上选择一个小的区域,该区域的质谱峰按照ppm(parts-per-million)浓度显示。由于选取的是一个小的区域,可能存在采样误差。
临床中重要的特征峰见表13-5。
示例
正常脑组织:见图13-1。
肿瘤:见图13-1,NAA峰下降,乳酸峰升高,脂质峰升高,胆碱峰升高(拇指规则:对于胶质瘤,胆碱峰越高,则肿瘤级别越接近3级,肿瘤坏死导致胆碱峰水平下降,此时可利用脂质峰)。
卒中:乳酸峰升高明显,胆碱峰特征性降低。
脓肿:NAA、Cr和胆碱峰降低,并出现由细菌合成的如琥珀酸盐、乙酸等所致的“非典型”峰,这是脓肿的特异性表现(但并非总是出现)。另外乳酸峰可有升高。
多发性硬化:常不明显。NAA峰轻度降低,乳酸和脂质峰轻度升高,胆碱峰不升高。
MRS可应用于:
1.鉴别脓肿和肿瘤。
2.鉴别术后强化灶与肿瘤复发。
3.鉴别肿瘤和MS斑块:有时无法鉴别。
4.用于AIDS:有助于鉴别弓形虫病,淋巴瘤和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营养不良(PML:NAA峰下降,胆碱峰、脂质峰和乳酸峰无明显升高)。
5.用于鉴别肿瘤浸润与瘤周水肿的前景不明确。
6.对鉴别肿瘤生长和放射性坏死(见章节101.2.3)有一定帮助。
7.宽大的肌醇峰可以鉴别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
多体素MRS
每次选取一个峰,在选取的一个层面用颜色进行编码,可以减少采样误差。
又称扩散张量纤维束MRI成像(DTI)。一项检测组成白质纤维束的神经轴突走行中平行方向与其垂直方向的扩散差异的技术。
只有特定的MRI扫描仪在特定软件下才可以实现。禁忌证同普通MRI检查(见章节13.2)。
可能最适用于脑深部病变,尤其是病变(例如:肿瘤、AVM、脑出血等)导致纤维束偏离正常位置时手术入路的制定,以避免损伤关键白质纤维束。
DTT MRI所示白质纤维束的主要分支见图13-2:
投射纤维:往往为头尾走形。
▫皮质脊髓束结合为放射冠投射至内囊并形成椎体束。
联合纤维:内侧侧向走形,连接两侧大脑半球。
▫胼胝体。
▫前连合。
▫后连合。
联络纤维:连接同一半球内的区域。
▫U形纤维:连接相邻脑回(图13-2)。
▫长联络纤维:连接较远区域。
-视辐射:连接到视觉皮质的外侧膝状体。经侧脑室体部侧方穿行。
-钩体束:连接前颞叶与额下回。损害会导致语言障碍(图13-2)。
-上纵束(SLF):连接额叶,颞叶和枕叶区。损伤会导致语言障碍
(图13-2)。
-弓状纤维束:SLF的一部分。经典神经解剖学:连接额下回(Broca区,即运动性语言)与颞上回(Wernicke区,即语言理解),损伤会导致传导性失语。DTI上证实其存在包括与前运动皮质在内的更加广泛的连接。
-下纵束(LIF):在视辐射水平连接颞叶与枕叶。损伤可以导致物体失认症、视觉失认症及面容失认症(脸盲)(图13-2)。
-扣带回:从嗅皮质到扣带回的辐射,为大脑边缘系统的组成部
分(图13-2)。
对DTI图像的颜色编码域的公约:
蓝色:上下行纤维。
红色:内外侧横向纤维。
绿色:前后向纤维。
由于一些技术上的考虑,DTI较常规MRI更具有操作依赖性。
制定手术计划时,目标是使手术路径大致平行(<30°角)于欲保护的白质纤维的长轴线(未经证实的假说)。
根据白质纤维束保护原则所提出的手术“走廊”:
前廊:平行于联合纤维,在SLF及扣带回之间(可通过眉弓或前额达到)。
后廊:在顶枕沟内,在视辐射旁穿行。
侧廊。
13.3
血管造影
见血管内神经外科手术部分(章节102)。
13.4
脊髓造影(Myelography)
禁忌证:
1.抗凝药物。
2.碘增强剂过敏:需要做碘过敏的准备(见章节12.4)。注:不良反应风险依然存在。
3.拟定穿刺部位感染。
4.广泛的中线腰椎融合使穿刺针难以进入蛛网膜下隙。
腰脊髓造影
应用碘海醇(见表12-4)。
通过腰椎穿刺注入水溶性增强剂进行颈部脊髓造影
应用碘海醇(见表12-4)。将针置入腰椎蛛网膜下隙,倾斜造影床的头托使病人颈部伸展,然后注射造影剂。如果见颈部完全梗阻,则让病人屈颈。如果无法通过梗阻处,则有必要做C1~C2的穿刺或MRI检查(需先行CT检查,可能会发现单纯造影无法发现的阻塞部位以上的造影剂)。
脊髓造影后CT(Post myelographic CT)
提高了脊髓造影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见章节65.9.5)。在脊髓完全梗阻的情况下,CT往往能显示明显梗阻部位以远的造影剂。
13.5
核素扫描
锝99(99mTc)高锝酸盐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并可与一些底物连接而用来做骨扫描。它还可用来标记多磷酸盐(现在很少应用)、双膦酸盐(MDP)或HDP(目前应用最广的制剂),沉积于成骨活动活跃的区域。
三相骨扫描:使用99mTc-HDP时,在注射后即时(血流相),15分钟(血池相)及4小时(骨相)进行图像采集。蜂窝组织炎在前两相可见活性增强,但在第三相只能见到轻度或散在的活性增强,骨髓炎在三相中都可见到活性增强。
诊断急性骨髓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约为95%,并且在2~3天内都为阳性。骨重塑活性增强(如骨折、化脓性关节炎、肿瘤等)时可能出现假阳性。合并骨梗死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骨扫描的应用包括:
1.感染
1)颅骨或脊椎骨髓炎(见章节21.5.2)。
2)椎间盘炎(见章节21.5.3)。
2.肿瘤
1)脊柱转移瘤(见章节50.2.4)。
2)原发脊柱骨肿瘤(见章节49.6)。
3)颅骨肿瘤(见章节48.1)。
3.引起骨代谢异常的疾病
1)Paget病:颅骨或脊柱(见章节71.1)。
2)额骨内板骨质增生(见章节48.2.2)。
4.颅缝早闭(见章节15.2.2)。
5.骨折:脊柱或颅骨。
6.“下腰部症状”:有助于辨别上述情况。
枸橼酸67Ga(镓)可在炎症及某些肿瘤部位聚集。在神经外科中可用于诊断结节病(见章节10.9),慢性脊柱骨髓炎,另见骨扫描对比(见章节21.5.2)。
本文摘选自《神经外科手册(原著第9版)》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4天获半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8天获1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15天同时阅读所有本书荐读章目者获实体书抽奖机会
(抽奖说明:本次活动抽奖名额根据书籍情况不同,本书抽奖限额1名,获奖者免费获赠《神经外科手册(原著第9版)》实体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