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症状,一旦出现咳嗽、咯血等表现,多数已是中晚期。近日,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订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再次明确肺癌筛查的流程,同时新增了不推荐参加肺癌筛查的人群。
那么,哪些人要查?哪些人不推荐查?怎么查?查完如何管理?一文梳理↓↓↓
全国肿瘤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
• 吸烟≥20包年(包年=每天包数×吸烟年数)
起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发肺癌的相对危险度越大
戒烟可使肺癌发病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与从未吸烟的人相比,即使在戒烟超过15年后,患肺癌的风险仍高于从未吸烟者
吸烟与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SCLC)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常呈中央型生长,因此,重度吸烟人群若条件允许可进行荧光支气管镜筛查
• 二手烟或厨房油烟长期暴露史
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可导致DNA损伤或癌变,可能是中国非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接触氡、砷、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
石棉暴露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二氧化硅和煤烟也是明确的肺癌致癌物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病
支气管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及其愈合过程中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可能发展成肺癌
可疑气道病变,可加做支气管镜
对于重度吸烟的患者,可行荧光支气管镜检查
通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自身抗体、循环肿瘤DNA(ctDNA)、microRNA等手段进行肺癌筛查的方法仍在探索中
肺癌自身抗体相关检测也可作为肺部结节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
推荐每年1次
间隔>2年不推荐
连续2年阴性可改为每1–2年一次
• 阴性或无临床意义结节:下年度继续LDCT
指无肺内非钙化性结节检出,以及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长径<5 mm
• 非实性结节≥8 mm或实性结节≥5 mm:先抗炎或短期随访后复查高分辨率CT(HRCT)
结节完全吸收→下年度LDCT筛查
部分吸收→3个月后复查HRCT
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下年度LDCT筛查
不变/增大→多学科会诊
高度怀疑恶性结节→建议进行临床治疗
流程图↓↓↓
• 结果为阴性或上年度检出结节无变化: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
• 上年度检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进行临床治疗
• 检出新发非钙化结节:
平均长径<5 mm,6个月后复查HRCT
若未增大→进入下年度筛查
若增大→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筛查
平均长径≥5 mm,随访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HRCT
若完全吸收→进入下年度筛查
若部分吸收→6个月后复查HRCT
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进入下年度筛查
如无变化或增大→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临床治疗
流程图↓↓↓
随访频率以最大/最可疑结节为准
每个结节独立评估,除非病理学明确为转移
高度怀疑转移性病灶时考虑病理学活检,条件允许可对多个病灶进行病理学评估
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但存在假阳性、过度诊断及过度治疗风险
2021版WHO已将原位腺癌(AIS)和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归入腺样前体病变,故处理肺部结节应更谨慎
筛查机构应通过完整说明及介绍,使筛查人群充分了解筛查的益处、局限性和潜在危害
综合整理自:《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