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罕见病诊疗指南——肝豆状核变性丨神经系统罕见病

2022-02-17作者:论坛报沐雨论著
非原创 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诊疗指南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位于第13号染色体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体内铜离子转运及排泄障碍,铜在肝脏、神经系统、角膜、肾脏等脏器蓄积,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果不治疗,疾病发展可致命;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可有正常的生活和寿命。


病因和流行病学


ATP7B位于13q14.3,含21个外显子,编码铜转运蛋白-P型ATP酶。已报道的ATP7B突变超过500种,存在人种差异,中国人最常见突变是c.2333G>T,p.R778L(34.5%)、c.2621C>L,p.A874V(11.9%)和c.2975C>T,p.P992L(9.7%)。ATP7B基因突变导致P型ATP酶功能障碍,肝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胆道铜排泄障碍,铜在肝脏沉积,肝细胞坏死,所释放的游离铜沉积于神经、肾脏、角膜等其他脏器,导致多脏器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0000,ATP7B基因突变携带率为1/90。近年来不同研究表明,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年龄多为3~60岁,也有8个月及70多岁发病的患者报道。儿童患者多以肝脏受累为首发表现,青少年及成人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多。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是病理基础,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持续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震颤、共济失调、舞蹈症、自主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一些患者表现为面具脸、四肢僵硬、步态异常等。一些患者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如淡漠、攻击行为、性格改变等。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尿等。血液系统受累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液三系下降、凝血功能异常等。相对少见的受累系统还包括骨关节、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若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检查可见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胆汁酸升高、凝血时间延长和低蛋白血症等;肾脏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等。


(2)铜代谢相关检查:绝大多数患者血铜蓝蛋白<0.2 g/L,如果<0.1 g/L强烈提示肝豆状核变性。24小时尿铜在成人患者中>100 mg为诊断标准之一,在儿童患者中>40 mg为诊断标准之一。


2.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轻者仅表现为密度增强、减低或不均,还可以表现为肝实质光点增粗、肝脏增大,甚至结节状改变、脾大等肝硬化表现。


(2)头颅核磁:约85%神经型患者头颅核磁显示异常,主要累及基底节,也可出现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等部位的异常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之前,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头颅核磁的异常改变。


3.眼科裂隙灯检查由于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在角膜与巩膜的内表面上出现绿色或金褐色的角膜色素环,即K-F环。有研究提示,肝脏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K-F环阳性率为55%,在神经型患者中K-F环阳性率高达90%。在儿童症状前患者中,K-F环阳性率较低。


4.病理学检查肝脏活检:肝脏最早的组织学异常包括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内糖原化和局灶性肝细胞坏死。伴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纤维化、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铜含量>250 μg/g(干重),但铜在肝脏中分布不均,铜含量测定可能会受所取标本的影响。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基因分析。


根据国内2008年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或肝病表现,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低于0.2 g/L,24小时尿铜>100 mg(儿童24小时尿铜>40 mg),可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对不符合以上诊断指标的患者,应进一步行ATP7B基因突变检测,发现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具有确诊价值。


鉴别诊断


对于肝脏受累为主的患者,应与慢性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HFE相关的原发性血色素沉着症、α1抗胰蛋白缺乏症和酒精性肝病等鉴别。


对于神经系统受累为主的患者,应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亨廷顿病、原发性震颤、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其他遗传代谢病鉴别。


肝豆患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增高和ATP7B基因检出致病突变有利于和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铜螯合剂 

可使血液和组织中过量游离铜从尿液中排出。


(1)青霉胺:为首选一线治疗药物,可用于所有临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成人剂量为750~1000 mg/d,最大剂量为2000 mg/d,儿童剂量为15~30 mg/(kg·d),分2~3次服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每3~4天递增,维持治疗期建议24小时尿铜维持在200~500 μg。两餐之间服药,勿与锌剂或其他药物混服。副作用:早期可出现过敏反应、血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在部分神经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可能加重神经系统症状;远期可出现骨髓抑制、肾损害、皮肤损害、药物性狼疮等。


(2)曲恩汀:常作为青霉胺不耐受的二线用药。国内尚无此药,国外推荐剂量为900~2700 mg/d,分3次服用,维持量为900~1500 mg/d。儿童剂量为20 mg/(kg·d),分2次或3次,饭前1小时或饭后3小时服用。副作用:相对青霉胺较少,在早期也可以使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在应用过程中可出现可逆性缺铁性贫血。


(3)二巯丁二酸胶囊:在国内常作为青霉胺不耐受的二线口服药,成人0.5 g,每天3次;儿童每次10 mg/kg或350 mg/m2,每天3次。副作用:常见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丧失、稀便等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


(4)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5 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2天,连续注射6~10个疗程。副作用主要是食欲减退及轻度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于治疗早期发生短暂脑症状加重。


2.金属硫蛋白诱导剂 

主要为锌剂。金属硫蛋白在小肠黏膜细胞中和铜结合,从而阻止铜离子进入血液循环,使铜通过粪便排出。推荐用于有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维持期治疗,同时也可作为症状前儿童患者的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锌制剂包括硫酸锌、葡萄糖酸锌、醋酸锌等。根据年龄和体重服用不同的剂量(元素锌):成人剂量为150 mg/d,分3次口服;<5岁:50 mg/d,分2次服用;5~15岁:75 mg/d,分3次服用;不与青霉胺同服。维持治疗时期24小时尿铜需<100 μg。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无症状血清脂肪酶和(或)淀粉酶升高,缺铁性贫血。


3.肝移植当患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药物治疗无效和难以控制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可考虑肝移植。


4.对症治疗对于出现了神经、血液等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分别予对症治疗。


5.遗传咨询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应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诊疗流程(图 37-1)


2022-02-14_105434.jpg

图 37-1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略)

来源: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