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砥砺前行二十载,创新转化谱新篇|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即将盛大召开

2024-02-20作者:巴山资讯

传承、创新、开放、融合。2024年2月23日--25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即将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盛大召开。


国际络病学大会是海内外专家交流、探讨中医络病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的顶级盛会。通过多年的发展,大会在海内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络病研究的热潮,已成为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中医药全球性品牌学术会议,促进了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


123.jpg


二十载春秋,国际化学术盛会

谱写中西医融合时代华章


微信图片_20240219172136.jpg

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开幕式


自2005年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9届。二十年来,国际络病学大会秉承“传承、创新、开放、融合”的办会主旨,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前列腺疾病、精神卫生类疾病、肿瘤、中医药防治技术等慢性病、疑难疾病最新研究进展、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


国际络病学大会充分展示了络病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络病理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典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组成部分的络脉、络病在古籍中虽有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命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吴以岭教授刻苦攻关,翻阅典籍,在历代关于络病的散在论述基础上,厘清概念,分析整理,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开展络病学研究,使络病理论逐渐成为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理论。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评价说:“络病理论是继《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张仲景首创通络方、叶天士丰富发展络病方药之后,络病学术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吴以岭教授带领的以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专家团队,致力络病研究40余年,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成为新时期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典范。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方向,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专著合集.png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先后建立了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呼吸疾病药物研发平台、衰老研究及抗衰老药物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0余项。


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jpg


遵循国际标准,络病理论开创

中医药循证研究先河


在新药研发方面,络病研究转化形成系列国家专利新药,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在内的14个药物,其中10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个列入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


遵循国际标准,围绕通络药物开展的30余项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覆盖了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疾病,全面揭示了通络中药的作用机制,开创了中医循证研究的先河。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相关研究先后获得六项国家科技奖项,对多个重大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219172821.jpg


学科、学会建设助力络病

体系建设蓬勃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络病学》已在全国28个省的40多所高等院校开课。2023年5月,“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术创新发展和交流能够促进学会体系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相继建立。现已在全国30个省市和上百个地级市建立络病专委会,并先后在海外建立美国、加拿大、欧洲络病学会,形成了“国际-国家-省级-地市级”四级学会网络系统。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体、院士领衔、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44c1b423161d27462c7f076b1109b81.jpg

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今年,适逢是国际络病学大会举办二十周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国际络病学大会将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领域开拓融合,以多种形式与更多专家、学者、学会和组织开展产学研用等多方面交流合作。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谱写新的篇章,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220143344.jpg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