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传承、创新、开放、融合。2024年2月23日--25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即将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盛大召开。
国际络病学大会是海内外专家交流、探讨中医络病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的顶级盛会。通过多年的发展,大会在海内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络病研究的热潮,已成为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中医药全球性品牌学术会议,促进了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十载春秋,国际化学术盛会
谱写中西医融合时代华章
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开幕式
自2005年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9届。二十年来,国际络病学大会秉承“传承、创新、开放、融合”的办会主旨,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前列腺疾病、精神卫生类疾病、肿瘤、中医药防治技术等慢性病、疑难疾病最新研究进展、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
国际络病学大会充分展示了络病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组成部分的络脉、络病在古籍中虽有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命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吴以岭教授刻苦攻关,翻阅典籍,在历代关于络病的散在论述基础上,厘清概念,分析整理,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开展络病学研究,使络病理论逐渐成为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理论。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评价说:“络病理论是继《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张仲景首创通络方、叶天士丰富发展络病方药之后,络病学术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吴以岭教授带领的以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专家团队,致力络病研究40余年,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成为新时期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典范。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方向,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先后建立了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呼吸疾病药物研发平台、衰老研究及抗衰老药物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0余项。
遵循国际标准,络病理论开创
中医药循证研究先河
在新药研发方面,络病研究转化形成系列国家专利新药,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在内的14个药物,其中10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个列入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
遵循国际标准,围绕通络药物开展的30余项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覆盖了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疾病,全面揭示了通络中药的作用机制,开创了中医循证研究的先河。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相关研究先后获得六项国家科技奖项,对多个重大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科、学会建设助力络病
体系建设蓬勃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络病学》已在全国28个省的40多所高等院校开课。2023年5月,“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术创新发展和交流能够促进学会体系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相继建立。现已在全国30个省市和上百个地级市建立络病专委会,并先后在海外建立美国、加拿大、欧洲络病学会,形成了“国际-国家-省级-地市级”四级学会网络系统。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体、院士领衔、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今年,适逢是国际络病学大会举办二十周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国际络病学大会将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领域开拓融合,以多种形式与更多专家、学者、学会和组织开展产学研用等多方面交流合作。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谱写新的篇章,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查看更多